委员之家 >履职建言
022.关于苏州人工智能产业聚集发展的建议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19-09-23 13:59 浏览
建 议 人:
民革苏州市委员会
建 议 号:
022

标    题:

关于苏州人工智能产业聚集发展的建议

建议内容:

  所谓人工智能(英文缩写为AI),是研究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的新兴技术科学。根据预测,至2020年,全球人工智能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200亿到1800亿美元,人工智能将是众多智能产业技术和应用发展的突破点。2017年,全球市值最高的五大科技巨头(Apple、Alphabet、Facebook、Microsoft和Amazon)无一例外将人工智能作为其未来的主要业务发展方向。
  2018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人工智能发展现状和趋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要深刻认识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的重大意义,加强领导,做好规划,明确任务,夯实基础,促进其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推动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健康发展”。
  赛迪顾问结合我国城市人工智能发展的现状与特点,建立了人工智能城市发展评价体系。根据评估:苏州名列第8,排名在北京、上海、杭州、深圳、合肥、广州、重庆之后,基本与经济规模排位相当。在产业优势方面,我市人工智能产业在语音识别、声纹识别、人脸识别、机器视觉、机器翻译等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在研发能力方面,目前已有超过15家高校在苏州设立了人工智能相关的专业或者实验室,并引入成立了包括百度、华为、微软苏州研究院、西门子苏州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苏州人工智能研究院、华中科技大学(苏州)脑空间信息技术研究院等科研机构。
  目前苏州人工智能企业正在加速聚集,但也存在诸多问题。
  一、人工智能产业规划有待完善提升。
  根据排名,苏州在人工智能政策环境方面与重庆、南京并列第六,正在编制人工智能产业规划,尚未形成人工智能完整产业链,亟待以尽快形成产业化为重点的规划布局;产业规划力求体系化、整体化。
  二、人工智能源头创新不足、高水平产业服务平台稀缺。
  苏州人工智能核心技术不足,研发、产业化的方向互不关联,各自为战,且布局分散,难以形成集聚效应。苏州本地扶持的创新载体延伸拓展出的创新团队和公司不足,缺乏产业化发展后劲。同时缺乏政府主管部门主导的人工智能产业共同服务平台的服务与支持。
  三、数据壁垒难以突破,开源生态体系有待培育。
  尽管苏州的各项建设和基础积累让科技企业通过其专有平台获取了海量数据,但在创建一个标准统一、跨平台数据共享、行业数据开放的数据友好型生态系统方面还远远不够。
  四、高端人才匮乏,人才梯队建设困难。
  在人工智能核心技术领域,如硬件和算法上,人才力量十分薄弱,缺乏顶尖人才,人工智能专业研究机构、人工智能知名学者、领军人才,尤其是和研发产业链相关的复合型人才缺乏,能同时提供产业应用核心技术和解决方案的研发团队和机构严重不足。除了高端人才外,人工智能企业人才引进和培养也遇有诸多困难。
  为此我们建议:
  一、研究制定完善的人工智能产业政策。
  新一代人工智能相关学科发展、理论建模、技术创新、软硬件升级等整体推进,正在引发链式突破,推动经济社会各领域从数字化、网络化向智能化跃升。要在现有的政策基础上,进一步关注国内外人工智能产业前沿技术和发展动态,加强产业监测和统计分析,加快制定完善苏州人工智能产业政策和规划布局,构建人工智能全产业链,实现从基础研究到技术培育到实现产业化的良性发展。
  二、搭建我市人工智能综合研究服务平台,建设各类人工智能创新公共服务平台。
  在人工智能各细分领域,整合我市研究机构的力量,完善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功能,实现关键节点上数据、算力等资源共享,为人工智能企业提供更高效便捷的开放共享服务,打造大数据中心、云端智能分析处理服务系统、算法与技术开放平台、智能系统安全服务平台等公用基础共性平台,开放语音、图像、视频及行业应用数据等多类型人工智能海量训练资源库和标准测试数据集等海量数据资源,由此降低人工智能创新成本。完善产业融资环境、知识产权保护、产业研发、情报咨询和人才培养服务体系。
  三、丰富人才引进培养机制,加强国际合作,建设并发挥离岸人才基地的作用。
  苏州应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挖掘国内外活跃研究机构、潜在独角兽公司、专家名单,制定招才引智计划,引进领军型人才和企业到苏州创新创业,并在研发费用扣除、技术创新成果奖励等方面给予支持,促进研究机构与企业的对接与协同,鼓励研究成果转化;同时,通过探索设立离岸创新中心等形式,吸引海外高端人才合作发展,推动离岸技术创新成果的产出。
  四、着力培育龙头企业,形成产业集群,鼓励源头创新。
  应针对人工智能企业,就其核心技术和商业模式进行深入系统梳理,建立评级机制,从中整理出一批高成长型的种子企业,全力推动其技术成熟化、产业规模化和源头创新能力,力争培养出一批平台型、骨干型企业,引领人工智能产业整体发展。同时应以园区人工智能产业园为核心,以政策引导推动苏州人工智能产业在园区集聚发展,同时形成昆山高新区机器人产业园、苏州高铁新城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产业园、吴中机器人与智能制造产业园等人工智能产业特色集聚区。
  五、加快完善产业生态,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应用。
  要加强人工智能和产业发展融合,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发展契机,发挥人工智能作用,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以人工智能技术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和变革;政府要推动智能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传统基础设施智能化水平,形成适应智能经济、智能社会需要的基础设施体系。要加强人工智能在教育、医疗卫生、体育、住房、交通、助残养老、家政服务等领域的深度应用,加强人工智能同社会治理的结合,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促进人工智能在相关领域的深度应用。
  六、有条件的开放数据领域,加强人工智能发展的潜在风险研判和防范。
  逐步开放数据领域,同时加强研究,制定完善法律法规,维护人民利益和国家安全。确保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可控。要整合多学科力量,加强人工智能相关法律、伦理、社会问题研究,建立健全保障人工智能健康发展的法律法规、制度体系、伦理道德。
  未来已来!应积极推进苏州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发展,为高质量发展添薪续力。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强人工智能同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结合,推动智能技术在人们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的深度运用,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承办单位:
主 办 苏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会 办 苏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苏州市科学技术局;;
办理期限: 3个月 答复时间: 2019-5-20
办理类型: A (解决、已经解决)
答复内容:                                       对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第022号提案的答复
民革苏州市委员会:
  贵委提出的《关于苏州人工智能产业聚集发展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经认真研究并协商相关单位,现答复如下:
  诚如贵委所言,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以深度学习、大数据为驱动的人工智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将深刻影响甚至颠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引发国际政治和经济格局深层次变革。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深刻认识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的重大意义,加强领导,做好规划,明确任务,夯实基础,促进其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推动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健康发展。李克强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促进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集群,壮大数字经济。
  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人工智能战略,推进人工智能产业快速发展、以人工智能驱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新时期苏州催生经济发展新红利的紧迫需要,是推进新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提升城市竞争实力的现实选择,是完成新旧动能转换、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近年来,我们围绕宏观布局、政策引导和要素集聚等方面提早谋划、主动作为,出政策、抓示范、促集聚,推动我市人工智能产业在整体规模、应用水平和产业生态上不断提高和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不断加强规划布局。早在2016年,我委就邀请阿里、腾讯、京东、华为、中兴、国信优易、国研、赛迪、九次方、神州数码等10家国内著名的IT企业和咨询公司共同参与,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出台了《苏州市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了总体、近期(2018年)、中期(2020年)的发展目标。此后,在全市各板块确定成立了十大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特色产业园,围绕语音识别、无人驾驶、智能机器人、数据挖掘和行业融合等领域,明确各自主要发展方向。成立了苏州市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产业联盟,整合各方资源,推动产业协同。近期,我们正在编制《苏州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规划》,将进一步突出宏观布局,实现统筹发展。
  二是不断加快要素集聚。我市出台《关于促进大数据应用和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明确提出促进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互联网技术同苏州传统制造业、服务业深度融合。先后组织3批次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企业入库,启动市级人工智能的大数据应用示范企业创建工作,重点支持一批在社会治理、城市管理、生态环境、民生服务及产业转型等领域都具有比较典型的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产品、服务或解决方案。大力引进人工智能领域高层次人才。全面推进国家“千人计划”、省“双创计划”、姑苏领军人才计划等高层次人才计划的实施。
  三是不断壮大产业规模。2018年,苏州市人工智能产业产值达564亿元,集聚企业456家,其中规上企业60家,并且在机器人研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自动驾驶等领域已形成一定产业优势。全市吸引微软、西门子、阿里、紫光、中科曙光、京东、中兴、百度、科大讯飞、新松机器人、步步高等国内外重点企业落地,培育了思必驰、聚合数据、科沃斯和国科数据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华为苏州技术研究院、中移动苏州技术研究院、微软亚洲工程院、上海交通大学苏州人工智能研究院、苏州工业园区人工智能产业创新中心等一批载体布局我市,有力提升了产业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在取得以上成效的同时,也应该看到,正如贵委在提案中所提到的,我市的高水平产业服务平台数量略显不足,应用融合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下一步,我们将充分吸收您的建议,会同相关部门,在区域协同、重大平台和融合推进方面持续发力,久久为功。
  一是围绕长三角一体化,打造产业高地。当前,长三角一体化协同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我们要充分发挥与上海产业相连、产业集群密切相关、互补共生的优势,主动承接上海产业集群协同辐射。围绕《苏州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规划》的出台,设立人工智能产业推进领导小组和人工智能专家咨询委员会,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整合国家和省级工智能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研究制定苏州市人工智能企业、园区在税收、土地、人才、投融资、研发、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专项支持政策。
  二是围绕布局重大平台,推动创新突破。联合现有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广泛吸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创新力量,通过共同出资、协作研发、技术入股、创新平台共建或人才联合培养等方式,在数据安全、自动驾驶、语音识别等领域,布局一批人工智能产业创新中心,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和政策链深度融合,构建长期稳定的协同创新网络,打造“政产学研资”紧密合作的创新生态,推动产业技术变革。
  三是围绕产业应用融合,培育龙头企业。按照国家和省的政策指导下,不断完善政策法规,提升苏州在国际国内的行业地位。继续支持一批人工智能领域重大应用示范项目建设,加快推进云计算、大数据、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工业制造、资源能源、交通物流、民生服务、旅游、生态环保、公共安全等领域深度融合和推广应用,培育一批行业龙头企业。
                                                    苏州市发改委
                                                   2019年5月20日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