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9.关于以产业引导控制推动古城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19-09-23 14:18 浏览 次
建 议 人: | 吴洪钢; | 建 议 号: | 289 |
标 题: | 关于以产业引导控制推动古城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 ||
建议内容: | 姑苏古城是拥有25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也为苏州现代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提供着延绵不绝的文化养分,是城市之“核”。不仅是苏州一张靓丽的名片,也必将是引领未来发展的不竭动力。《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第36条规定:“历史城区的产业业态应当符合保护规划的要求。姑苏区人民政府应当依法制定产业引导、控制和禁止目录,支持发展科技创意、文化旅游、特色商贸等现代服务业和总部经济,提升文化传承、旅游休闲和传统产业发展、苏式居住等功能”。故对古城的保护发展,要从产业业态着手,实行分类(分级)引导控制,实现精细化发展和保护格局。当前问题: 1、缺乏引导控制,产业低端、业态混杂。姑苏区拥有平江路等历史文化街区成功整治的范例,在业态同传统文化匹配,空间结构及格局,建筑风貌和街区协调方面获得了经验。但是,业态同质低端竞争、无证不合规经营、噪音油烟扰民等无序现象,严重损害了古城的形象、制约了古城的发展和保护。 2、城市功能环境优化动力不足。古城目前依然是苏州城市的核心和各类优质资源的集中地。要促进形成新城区与古城区的良性互动,通过新城建设开发为外来人口提供就业岗位,推进古城外来人口向新城区疏导迁移,缓解古城人口服务保障压力。这就需要从苏州城市整体规划布局方面来通盘谋划;而不能仅从本区域角度孤立的去投入和改善。 3、现代产业体系与优秀历史文化融合衔接不够。产业发展是实现古城高质量发展保护的关键一环。要充分结合古城的资源禀赋,加强古城产业发展研究,摆脱“高速发展”束缚,改变经济工作方式,坚持发展、保护相互协调,把古城保护作为带动区域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引擎。深度挖掘姑苏在饮食、工艺、民俗、历史等方面的独特文化资源优势,通过和现代产业的融合衔接,推动文化产品和新业态的孵化及培育。 建议:一、成立相关领导小组,明确主体责任。基于上述问题分析,由于业态的引导和控制涉及多个职能部门和机构,属区域顶层设计,也牵涉到苏州整体城市功能规划和分布。领导小组需要具备上下协调沟通的机制和能级。进而对古城区内有关业态进行梳理并控制低端业态增量,实施动态监管,有计划的实现新业态增量、减少旧业态存量;推进古城产业更替。 二、编制古城产业引导与控制文件,指明古城发展方向。围绕打造“历史文化保护示范区、高端服务经济聚集区、文旅融合发展创新区、和谐社会建设样板区”的总定位,不断提升姑苏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管理水平,从文化旅游、文化创意、科技智能等现代服务业切入,结合古典园林、历史街区、文化遗存、老字号和古宅故居等资源依托,编制科学合理的产业引导和控制规范,实施分区域、分等级限制和禁止准入;通过信息化管理手段,杜绝禁止类业态在区域内板块转移;解决供给侧矛盾输出。 三、建立并实施文化保护和补偿机制。为推进古城保护工作,适时出台历史街区、重点保护区域(控制区)业态及城市管理规范。以产业(业态)引导控制为抓手、以精细化管理服务为基础、以城市综合执法为保障,推进古城发展保护向高质量迈进。同时,注重民生改善与保障。加快建立并实施文化保护和补偿机制;合理减轻企业和商户负担,促进长效管理机制的建立。 1、缺乏引导控制,产业低端、业态混杂。姑苏区拥有平江路等历史文化街区成功整治的范例,在业态同传统文化匹配,空间结构及格局,建筑风貌和街区协调方面获得了经验。但是,业态同质低端竞争、无证不合规经营、噪音油烟扰民等无序现象,严重损害了古城的形象、制约了古城的发展和保护。 2、城市功能环境优化动力不足。古城目前依然是苏州城市的核心和各类优质资源的集中地。要促进形成新城区与古城区的良性互动,通过新城建设开发为外来人口提供就业岗位,推进古城外来人口向新城区疏导迁移,缓解古城人口服务保障压力。这就需要从苏州城市整体规划布局方面来通盘谋划;而不能仅从本区域角度孤立的去投入和改善。 3、现代产业体系与优秀历史文化融合衔接不够。产业发展是实现古城高质量发展保护的关键一环。要充分结合古城的资源禀赋,加强古城产业发展研究,摆脱“高速发展”束缚,改变经济工作方式,坚持发展、保护相互协调,把古城保护作为带动区域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引擎。深度挖掘姑苏在饮食、工艺、民俗、历史等方面的独特文化资源优势,通过和现代产业的融合衔接,推动文化产品和新业态的孵化及培育。 建议:一、成立相关领导小组,明确主体责任。基于上述问题分析,由于业态的引导和控制涉及多个职能部门和机构,属区域顶层设计,也牵涉到苏州整体城市功能规划和分布。领导小组需要具备上下协调沟通的机制和能级。进而对古城区内有关业态进行梳理并控制低端业态增量,实施动态监管,有计划的实现新业态增量、减少旧业态存量;推进古城产业更替。 二、编制古城产业引导与控制文件,指明古城发展方向。围绕打造“历史文化保护示范区、高端服务经济聚集区、文旅融合发展创新区、和谐社会建设样板区”的总定位,不断提升姑苏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管理水平,从文化旅游、文化创意、科技智能等现代服务业切入,结合古典园林、历史街区、文化遗存、老字号和古宅故居等资源依托,编制科学合理的产业引导和控制规范,实施分区域、分等级限制和禁止准入;通过信息化管理手段,杜绝禁止类业态在区域内板块转移;解决供给侧矛盾输出。 三、建立并实施文化保护和补偿机制。为推进古城保护工作,适时出台历史街区、重点保护区域(控制区)业态及城市管理规范。以产业(业态)引导控制为抓手、以精细化管理服务为基础、以城市综合执法为保障,推进古城发展保护向高质量迈进。同时,注重民生改善与保障。加快建立并实施文化保护和补偿机制;合理减轻企业和商户负担,促进长效管理机制的建立。 |
承办单位: | 主 办 | 姑苏区政府 | |
会 办 | 苏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
办理期限: | 3个月 | 答复时间: | 2019-5-23 |
办理类型: | A (解决、已经解决) | ||
答复内容: | 对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 第289号提案的答复 吴洪钢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以产业引导控制推动古城高质量发展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制定并推动产业规划的落实 围绕条例第36条的落实,近年来姑苏区在实践中进行了有益地探索,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聚焦特色,整体提升古城产业能级。坚持发展科技创意、特色商贸、文化旅游三大产业不动摇。发挥政策引导作用,有针对性地引进和培育企业,在科技创意产业上重点支持互联网服务、人工智能、研发设计、技术服务等创新型企业;在特色商贸产业上重点发展老字号、老品牌和时尚新零售、高端商务、电子商务等主流新型业态;文化旅游产业上重点培育文创IP、授权经济、数字文化、全域旅游等新经济模式。 二是聚焦空间,统领产业资源配置。组织实施好产业空间布局规划调整,以产业空间布局为引领,建设四大产业功能区,通过以点带面,示范引领,建成古城旅游和文化新经济产业功能区、西部科技创新产业功能区、南部现代文创设计产业功能区、北部现代商务商贸产业功能区。每个功能区内突出一个重点,塑造一个标杆,明确一个目标——努力达到“五个一”,即1个鲜明特色、1个以上标志性企业、1个高水平运营团队、1个高水平展示窗口、1批为其服务的平台及功能。在产业空间布局规划明确的基础上,制定实施三年行动计划,对主导产业发展、特色载体建设、闲置资源转化、政策体系优化、招商方式创新等细分领域进行专题研究,为产业空间布局规划的落地提供更丰富更细致的基础支持。 三是聚焦载体,打造品牌示范载体。结合产业功能区的产业定位,选取一批楼宇、产业园进行特色化打造。与载体运营方形成互动,帮助载体做好产业规划,提供业态引导建议,配合做好招商工作,精准匹配扶持政策,加快产业集聚。全力完成3个具有鲜明特色产业集聚区的打造任务。 二、关于编制产业(业态)引导与控制文件 在宏观层面制定并推进产业发展的同时,我区也同步开展相关课题研究,计划在微观层面选择试点区域先行先试。2017年,我区古保委与区发改局委托名城保护研究院进行专题研究,形成了《苏州古城区引导与控制产业目录及相关政策研究》,随后在此基础上,为加快研究成果的落地,反复沟通,多方座谈,提出了《姑苏区历史文化街区产业(业态)引导与控制目录实施意见》,计划以平江路(干将东路-东北街段,含支巷50米)、山塘街(渡僧桥-新民桥-白姆桥段,含支巷50米)为试点,开展具体业态引导与控制的先行先试,取得成效后逐步扩大范围。在实施意见中,也明确了试行区域和相关部门责任,提出了三类产业(业态)清单(分为禁止类、限制类和鼓励类),指导相关部门通过各类调控手段,加强分区引导和分类控制,促进产业更替。 今年,根据区委报告明确的“加强观前街业态定位与调整控制,今年要取得突破性进展,尽快实现主街70%店面用于老字号或本地知名品牌”要求,我区积极开展观前街区提档升级研究,制定了《观前街产业(业态)引导与控制目录》,计划成立观前商圈业态评估审核委员会,邀请政府部门、专家学者、街区运营企业共同参与,在具体实行业态调整的过程中,对“鼓励类”和“禁止类”以及清单外的产业(业态)进行综合评估,做好准入管理。 三、关于建立保护和补偿机制 根据保护条例第32条“市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历史城区保护补偿制度,通过资金补贴或者其他政策措施,对单位和个人因政府进行历史城区保护而受到的损失,给予适当补偿”精神,我区也适时委托研究机构,开展了保护和补偿机制的课题研究,并形成了相关成果。这一项工作机制涉及面较广,情况复杂,涵盖市区两级政府、多个部门,需经过多方面的研究讨论才能逐步走向成熟,无法一蹴而就。下一步,我区将继续推动此项工作机制的建立,从而更好地推动古城内产业的调整。 综上,古城产业的引导和控制势在必行,我们将继续根据各方意见和建议,不断推进产业提升,促进结构转型,增强体制同向。 苏州市姑苏区人民政府 2019年5月23日 |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