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7.关于实施太湖生态牧场工程的建议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19-09-23 14:09 浏览 次
建 议 人: | 姜正平; | 建 议 号: | 147 |
标 题: | 关于实施太湖生态牧场工程的建议 | ||
建议内容: | “太湖熟天下足”,说明了太湖流域的丰富物产对民生的重要性。太湖水域面积的三分之二属于苏州,所以,苏州地方政府对太湖的生态保护和有序管养利用,关系到太湖流域的绿色产出和经济发展。围网养殖的拆除有效阻止了饲料等对水质的污染,休渔期的设立也给鱼儿生长提供了“喘息”的机会。这些都是改善太湖生态的有效举措!但非休渔期的“凶狠捕捞”,无自律的“绝杀网”不论大小通杀的捕捞方式,使政府及公益组织“鱼苗放流”赶不上渔业资源枯竭的速度。过度的水草清理,也劣化鱼类生存环境、减少鱼类食物源。 为此,我们提出“实施太湖生态牧场工程”的建议,主要有以下几点: 1、进行太湖鱼类生存规律及食物来源调查,为投放仿生态人工鱼礁选址(不影响航道),为增加天然鱼类食物源指路。 2、合理人工干预水草的生长与分布,为鱼类增加食物源、提供鱼类生存空间,为生物治理蓝藻提供帮助。 3、投放低碱度混凝土仿生态四面体多孔鱼礁(商品房),为鱼类繁殖小鱼、抵抗人类“绝杀网”和食鱼类水生物的捕杀提供庇护空间。 4、严惩“绝杀网”的捕捞行为,以地方法规形式确立捕捞网的最小网孔尺寸及不得捕捞的鱼类的最小尺寸。 5、探索有利益太湖生态的经济植物的开发、种植。 |
承办单位: | 主 办 | 太湖渔管会 | |
会 办 | ; | ||
办理期限: | 3个月 | 答复时间: | 2019-5-6 |
办理类型: | A (解决、已经解决) | ||
答复内容: | 关于苏州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第147号提案的答复 姜正平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实施太湖生态牧场工程的建议”已收悉,感谢您对太湖的关心和关注,经过认真调研,现答复如下: 太湖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是长江流域的大型浅水湖泊,是我国重要的淡水渔业基地,渔业资源较丰富。太湖周边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区域之一,亦是我国人口最集中的区域之一。省太湖渔管办近年来以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部署,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坚持太湖生态保护优先,坚持太湖渔业资源的合理利用。 一、强增殖放流,保护太湖生态 1.多渠道开展增殖放流活动。大力开展了多品种相结合的增殖放流,2018年共投入增殖资金1330万元,放流鲢、鳙、青、草及太湖名特优苗种11类,投放白鱼苗260万尾,银鱼卵1.4亿粒。在恢复渔业资源、充分利用饵料资源、提高鱼类群落稳定性、净化水质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2.举办太湖放鱼节系列活动。太湖放鱼节作为国家级示范性渔业文化节庆宣传品牌,迄今已举办十届,广泛吸引了社会各界和广大爱心市民的热情参与。近十年来,社会捐赠放流资金近2000万,太湖放鱼节已将生态保护的亲水理念融合到大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当中,为凝结保护太湖的爱心力量,发挥独特示范引领作用。 二、开展科技项目,促进资源养护 1.实施省级太湖治理专项“太湖鱼类抑藻净水项目”。我们坚持把生态立湖放在首位,2014年起组织实施了省级太湖治理专项“太湖鱼类抑藻净水项目”,投入资金5700万元,在藻密度较高的梅梁湖、马山月亮湾水域设置3万亩围栏,在竺山湖和贡湖水域设置2000只封闭网箱,投放以鲢鳙鱼苗为主的各类食藻鱼苗165.76万斤、3.3亿尾。据监测分析,项目实施以来,消化蓝藻达79.6万吨、固氮295.74吨、磷63.85吨。项目实施水域蓝藻总量明显下降,竺山湖水域大片水草时隔17年后重新出现,鱼类抑藻、生态净水发挥了显著作用。培育出以鲢鳙鱼为主题的一龄鱼种9948吨放入太湖,为抑制蓝藻生长、改善太湖生态环境做出了贡献。 2.实施浮式围栏生态控草项目。为了有效调控东太湖水草群落结构,改善水域生态环境,探索东太湖水草生物治理的绿色途径,自2015年起省太湖渔管办在东太湖石鹤港及直泾港两处水域开展浮式围栏生态控草试验。试验期间在围栏内投放了草鱼、鳊鱼、花白鲢等品种的鱼类,草、鳊鱼所有的食物均为从太湖网围养殖区打捞的水草以及水草收割船收割的水草,没有外源性的饵料投放,据统计,在2015年项目实施期间共计消耗水草资源772吨,同时从湖体移出N1002千克,P150千克。 3.开展人工鱼巢项目。为改善鲤、鲫、鳊、鲌等为代表的定居性土著鱼类在太湖中的繁殖条件,为其提供黏性卵附着基和避敌产所,增加这些经济鱼类资源量,优化鱼类群落结构。2012年,省太湖渔管办和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共同承担了江苏省海洋与渔业局下达的水产三新工程项目——太湖人工鱼巢增殖技术研究。通过在太湖建立人工鱼巢示范区,使水域渔产潜力得到充分利用,天然水域内在渔业功能得到修复,资源利用效率得到提高,并为进一步推广应用奠定理论基础,从而保障水域生态系统健康和安全,提升渔业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大水面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建立了太湖人工鱼巢效果评估体系;制定技术标准或规范1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项;在省级以上媒体发布2条信息。项目研究成果填补了湖泊人工鱼巢相关研究的国内空白。 三、加强渔政执法,规范渔业生产 1.保护区实施全面禁捕。按照农业农村部要求,制定了太湖三个国家级种质资源保护区全面禁捕方案,实现保护区核心区全面禁捕。 2.严厉查处非法捕捞。2018年,全年查处各类违法案件1000余起,向司法机关移交非法捕捞案件23起49人。切实保障封湖禁渔制度严格贯彻,让太湖资源休养生息。 3.规范各类渔具作业。根据太湖渔业资源容量及沿岸渔民生产生活需求,严格控制捕捞强度。每年太湖封湖禁渔期长达7个月,捕捞许可数量及各类捕捞工具多年来未有增长。开捕后,渔政部门强化对渔船额定功率、渔具数量、渔具长度、网眼尺寸、幼鱼比例的检查,严禁非法工具入湖生产,确保渔业生产合法有序。 4.加强水生植被保护。科学划定水草保护区,严禁控制各类水草耙捞作业。对水草保护区、东太湖、西部湖区等水域水生植被进行动态监测,采用生物调控的方式利用湖区水生植物资源,加强湖区水生植物的修复和调控,发挥水生植物在湖区生态系统中的积极作用。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继续推进太湖生态渔业建设。进一步优化渔业资源增殖养护措施,合理调整放流品种,提高渔业资源增殖放流生态、经济和社会的综合效益。 二是科学设置湖区生态功能区域。根据湖区资源和环境的特点,设置生物多样性保护区,生态恢复区、湿地保护区、水草保护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等生态功能区,通过各生态功能区域的设定,努力恢复和保护渔业生态体系。 三是继续加强渔政执法管理力度。把依法管理贯穿于太湖生态和渔业资源保护全过程。持续开展渔政亮剑系列专项执法和涉渔三无船舶、电毒鱼、底拖网等清理取缔专项行动,进一步规范渔具渔法,维护封湖禁渔的正常秩序。 四是开展控制捕捞强度工作调研。根据湖区资源情况,有序调整适合太湖捕捞的渔具渔法,限制渔具网目尺寸,规定鱼类最小起捕规格,平衡好资源保护和捕捞生产之间的关系,制定科学的湖泊捕捞制度。 太湖渔管会 2019年5月6日 |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