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 议 人: | 环境资源界 | 建 议 号: | 005 |
标 题: | 关于推进苏州现代生物多样性农业发展的建议 | ||
| 建议内容: | 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从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等方面对保护生物多样性进行了精辟的阐释,并向全球发出倡议“我们要通过生物多样性保护推动绿色发展,加快推动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转型”。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保护生物多样性有助于维护地球家园,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是党中央提出的明确要求,是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的客观要求和重要举措。为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保障各类食物有效供给,更高质量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食物消费和营养健康需求,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植物动物微生物并举的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有效促进现代生物多样性农业发展成为重中之重。 苏州市以构建良性生态系统和农业循环产业为抓手,着力推进农业生态系统功能提升、农产品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农村清洁能源替代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等项目建设,有效推动了生物多样性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其中,太仓东林村积极探索实践“稻麦生产-秸秆收集利用-规模养殖-粪污肥料化-稻麦生产”生态循环产业链,形成了“一片田、一根草、一头羊、一袋肥”的“四个一”现代农牧循环模式,闯出了一条生态、绿色、高质量发展路径,成功获评2021年全国农业绿色发展典型案例,入选《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实施报告(2018-2022年)》全国31个乡村振兴典型案例之一。常熟蒋巷村对水稻田高标准、有机化种植进行全面提档升级,建设太湖湿地生物多样性循环农业,形成了“稻+鳖”“稻-草+鹅”“稻-绿萍”等立体(链式)生物多样性生态种养模式,为农田生物多样性增强技术及其在农田生态工程方面的应用提供了实践样板。昆山悦丰岛坚持有机生产、建设生态沟渠、多样化种植、病虫草害绿色化处理等一系列友好型生产管理方式,通过种子银行和地方品种保育基地,实现老品种的生物多样性、实用价值及其传统文化等附加值最大化,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六次缔约方大会(COP16)上入选34个中国首批OECMs潜力入围案例之一。三者作为我市首批国家级“生态农场”,其现代生物多样性农业的探索实践具有积极的示范作用,目前全市授牌的国家级“生态农场”已有9家、省级生态循环农业试点村3处,现代生物多样性农业发展初具雏形。 调研过程中发现,我市的现代生物多样性农业发展还存在一定不足:一是缺乏自上而下的生物多样性农业体系建设。现有的生物多样性农业实践多是生产经营主体的自发行为,呈现多点分散发展特征,市级层面缺乏具有统一指导性的政策规范、科技项目与经费支持。二是农业系统生物多样性空间不足。为了追求农产品产量,最大化地发挥土地的使用率,推进农业机械化标准化操作,农作物的生境较为单一,发展生物多样性的操作空间较少。三是传统的农业文化遗产与种质资源遗失。在规模化农业的影响下,桑基鱼塘、稻鱼共生、间作套种、农林牧复合系统等农业生产方式没有得到充分传承,一些具有部分缺陷的老品种逐渐被淘汰并灭绝。四是生物多样性农业发展短期成本较高。生物多样性农业常常通过增施有机肥、采取生物措施来提高土壤肥力、改善环境,所需农资投入成本较高,且因不施用大量化肥和农药,直接导致作物产量比一般种植的要低,而生长周期相对较长。 针对以上问题,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促进我市现代生物多样性农业发展,从而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一)健全生物多样性农业发展建设体系。应自上而下对我市现代生物多样性农业发展建设进行专项培育,提供相关的政策规范、科技项目与经费支持。根据国家与省的相关要求,制定我市生物多样性农业发展战略与重大工程规划,可结合我市农业片区化发展工作,在有条件的区域以点扩面探索综合效应更强的生物多样性农业发展方式。 (二)保障农业生物多样性生存空间。对农田的布局规划进行科学管理,严格按照要求对农田进行耕种,防止过度开发利用土地,给多样化的生物群落提供栖息的场所。利用田埂种植诱剂植物进行生态防治,建设生态沟渠减缓农业面源污染。同时有效利用生物群落演替规律,在保证农业生产、维护生态价值的基础上,约束外来入侵物种的生存空间。 (三)保护挖掘传统农业文化遗产。地方特色的农产品、传统的种养殖方式等传统农业文化遗产都蕴含着农业生态多样性的智慧。对传统农业模式保存比较完整的经典案例,要加强交流和学习,充分挖掘其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同时把传统农业和现代元素有效地结合起来赋予其新的内涵,创新新时代的农业发展新模式。 (四)培育具有优势基因的农业新品种。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对入库保存的农作物种质资源进行基因筛选,挖掘具有实际意义的功能基因,改良产量低、品质差、抗性弱且即将淘汰的老品种,把传统的农家品种作为国家的战略资源,扩大优良基因的农业种质资源库,培育具有农业地理标志的新品种,促进农业种质资源公平公正的互惠共享。 (五)继续有效推进生态农场建设。遵循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多样原则,生态农场为保障粮食安全和绿色优质农产品的有效供给提供了科学路径。应坚持现代农业发展方向,坚持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坚持市场主体、政府引导,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以生态农场为着力点持续推进现代生物多样性农业的健康发展。 (六)提升农民生物多样性生产积极性。结合地方特色并采取积极措施扶持农民开展生物多样性农业生产,在前期通过政策倾斜降低进入门槛,引导农民建立生物多样性农业的意识与信心,并不断完善相关配套设施、科技支持、绿色补贴等政策措施,加快提高农民投身生物多样性农业的积极性。 | ||
承办单位: | 联办 | 苏州市农业农村局;苏州市生态环境局; | |
| 协办 | |||
| 办理期限: | 3个月 | 答复时间: | 2025-05-30 12:22 |
| 办理类型: | A:已经解决 | ||
| 答复内容: | 具体内容见附件。 | ||
| 苏市农复[2025]24号 市政协十五届四次会议第005号提案的答复.pdf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