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委员履职> 政协提案> 十五届四次会议

019.关于加强苏州砖圆仓保护利用的有关建议

发布日期:2025-10-16

本文已被浏览过:

字号:

建 议 人:
朱向峰
建 议 号:
019

标 题:

关于加强苏州砖圆仓保护利用的有关建议

建议内容: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全国各地掀起了一股修建砖圆仓的热潮。苏州广大农村地区也建造了数量众多的砖圆仓。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仓储科技的进步,这些砖圆仓早已退出历史舞台、不再承担储粮功能。但正如江南地区的民居一样,苏州的砖圆仓因其鲜明的地域性、独创性和时代性,而具有较高的保护和利用价值。   (一)苏州砖圆仓概况   目前,太仓、吴江、吴中、相城等地均保留有一定数量的砖圆仓。以相城为例,全区范围内尚有28座砖圆仓,分布在太平、黄埭、阳澄湖、渭塘、北桥等地。现状来看,这些砖圆仓保存相对完好。少数已由地方政府或国资企业开发利用。如,位于太平老街的6座砖圆仓由地方政府打造成为文创园区;阳澄湖镇的消泾粮仓现存5座砖圆仓和5座房式仓,已由国企打造成以“非遗手作+”为核心元素的文旅融合项目——1971仓坊。还有部分砖圆仓虽经过修缮、维护,但利用程度不高,仍处于“沉睡”状态。   (二)砖圆仓的特点   就地理位置而言,为船运方便,苏州的粮仓大多临水而建,仓前是宽阔的场地以供晒粮、堆粮,就建筑风貌而言,与房式粮仓不同,苏州砖圆仓很好地借鉴了江南民居风格,将实用性和艺术性有机结合。仓顶以小青瓦覆盖,既可更好保温、也可有效防漏;墙身用优质砖块建成,圆形墙体厚实坚固、封闭性很好;青砖或块石垒墙脚,仓底地面用不易返潮的“三合土”;最终形成了青瓦、白墙、砖基、圆顶别具一格的柱形粮仓。还有砖圆仓采用“香山帮”技艺建造而成,工艺更加细腻讲究。时至今日,这些砖圆仓在历经半个世纪的风吹雨打后,主体建筑依旧坚固,为进一步保护好、利用好砖圆仓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相较于无锡华庄粮仓、浙江嘉兴王店粮仓群和广东三水西江创意“良仓”等粮仓焕新利用的成功案例,苏州砖圆仓保护和利用尚未成品牌、出效应。   (一)保护机制尚未有效建立。以市(区)为单位,市(区)内各地认识程度不一,对砖圆仓的重视和保护也有不同。如相城区的渭塘粮仓早在2008年就被列为区控制保护建筑,湘城粮仓于2009年被列为苏州市级文保单位,太平荻溪仓旧址在2014年被列为苏州市第四批控制保护建筑,东桥粮仓建筑群则在2023年被列为苏州市第二批历史建筑。而其他很多粮仓均未做相关申报、认定。   (二)产业路径尚未明确清晰。鉴于粮仓建筑或建筑群的鲜明特征,无论是其它地区还是苏州已改造利用的粮仓,产业方向大多与文化创意相关。相城的1971仓坊、太平粮仓更已成为苏州乃至周边地区市民休闲打卡的“网红地”。但一方面,成功焕新的砖圆仓为数不多,更多的还在“沉睡”中有待“唤醒”;另一方面,已经成功利用的砖圆仓一定程度上存在“叫好不叫座”的现象,投资、效益不相匹配,从而进一步影响了其它地方保护利用砖圆仓的积极性。


  为进一步挖掘苏州砖圆仓的历史文化价值,让老建筑焕发新活力,提出如下建议:   (一)坚持保护为先的原则。建议由市文物部门牵头,指导各市、区对区域内砖圆仓数量、现状等进行一次全面排摸,符合相关条件的鼓励申报文保单位、历史建筑等。同时,鉴于砖圆仓是苏州地区特定历史时期的建筑,既是文化遗产、也是农业遗产,可在摸清底数的前提下,由农业主管部门将全市砖圆仓打包申报省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二)坚持整体开发的思路。考虑到苏州各地砖圆仓地理位置、建筑风貌等方面特征大致相仿,如完全靠镇一级板块“单打独斗”自行开发利用,容易在产业方面形成同质化竞争。建议从市级层面指导、县区级层面通盘考虑,探索由文旅主管部门或相关国资企业对区域内的砖圆仓实施整体开发,并“一仓一策”“一园一策”制定既各具特色、又优势互补的差异化开发方案,形成以一处砖圆仓为“群落”、一市(区)砖圆仓为“集群”的产业体系,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三)坚持文化引流的方向。苏州砖圆仓的鲜明特征,决定了文化产业是其较为理想的产业发展方向。从目前文化产业发展的成功案例来看(如宋城“千古情”系列歌舞演艺、张艺谋的“印象”文化产品系列等),都是通过走品牌路线而获得成功的典范。建议深入挖掘砖圆仓历史文化价值,探索与知名艺术家合作,策划实施“一仓一品(艺术品展陈)”“一仓一大家(艺术家工作坊)”,塑造特色鲜明的新江南“苏•仓”文化品牌,为砖圆仓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业链。


承办单位:
主办苏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协办太仓市政府;相城区政府;吴中区政府;吴江区政府;
办理期限:3个月答复时间:2025-06-27 14:37
办理类型:A:已经解决
答复内容:

对市政协十五届四次会议

第019号提案的答复

 

朱向峰委员:

您提出《关于加强苏州砖圆仓保护利用的有关建议》收悉。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会同太仓市、相城区、吴中区、吴江区政府等部门共同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现状与工作成效

(一)资源分布现状

苏州现存砖圆仓主要分布于相城区、吴中区、吴江区、太仓市等地。其中相城区约有28座,太平老街6座改造为文创园,阳澄湖1971仓坊5座植入非遗工坊,其余17座闲置。吴中区的市级文保单位万盛米行旧址目前保留三座粮囤,已作为餐厅活化利用。吴江区约有2座,震泽砻糠囤正修缮为禅修文化馆,太平桥粮囤维持储粮功能。太仓市的新毛粮仓为省级文保单位,保护等级较高,实施24小时智能监控,陈列传统储粮工具及粮仓演变史料,成为太仓市“农业遗产旅游线”的重要站点。

(二)保护利用进展

吴江区完成震泽砻糠囤结构加固工程,恢复青砖筒仓原貌。太仓市建立新毛粮仓定期巡查机制,近三年无结构性损伤。相城区1971仓坊改造为非遗传承基地,融合蓝印花布、缂丝工坊及农耕文化展陈,年接待游客15万人次;太平粮仓文创园引入咖啡书店、艺术工作室等业态。吴中区万盛米行旧址改造为蓝文化创意园,内置社交、展示、餐饮多重业态,吸引各年龄各阶层人士打卡,获得广泛好评。

结合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我市对砖圆仓类型的文物点进行了进一步的复核和新线索的摸排,新发现了东桥砖圆粮仓建筑群等新文物点,进一步扩充了我市砖圆仓相关类型文物的数量。

二、存在问题

(一)保护机制不完善

目前全市不到10座砖圆仓纳入文保体系,相城区渭塘、园区苏虹路友达光电内的部分粮仓目前暂时未列为文物保护对象。目前各地粮仓保护依赖人工巡查,大多未配置智能监测设备;砖圆仓记录档案不齐全,不利于后期开展保护与文化内涵挖掘。

(二)利用效能不足

全市砖圆仓大部分处于空置状态,闲置比例较高,仅有少部分结合整体片区规划作为展示空间或其他用途。在实际投入使用的圆仓中,基本局限于展览展示等模式,利用功能相对单一,缺乏可持续模式。

(三)全面统筹不够

全市各板块对砖圆仓的保护利用思路都是各自为战,自行开发,同质化现象突出。维护标准参差,部分砖圆仓,例如万盛米行旧址,与周边片区开发协调较好,取得良好效果;部分和周边环境未协同整治,缺乏联动效应。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是健全保护机制。结合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推进有价值的砖圆仓100%纳入四普新发现。鼓励按太仓新毛粮仓省级标准,对有条件的点位安装AI巡检设备以替换人工巡查。考虑查询并扫描城建馆1960-1980年代粮仓图纸,接入苏州文保大数据平台。

二是激活利用效能。推动闲置仓功能转化,结合区域位置和自身体量,部署适当业态,如渭塘原粮库仓可用于社区应急物资储备站,园区友达光电仓可以作为工业遗产展示馆。试行创收模式,推行砖圆仓“分时租赁制”,工作日免费开放学校研学,周末商用拍摄。

三是联动统筹,示范引领。组织有砖圆仓资源的乡镇社区,参观调研成功案例,开拓思路、汲取经验。在下一步开发利用时避免过度同质化,因地制宜对砖圆仓进行符合自身情况的文化内涵挖掘和文旅产品开发。

 

(此页无正文)

 

苏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2025年6月20日

 

联系人姓名:康凯

联 系 电话:69823128

抄      送:市政府办公室,市政协提案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