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 议 人: | 马晓 | 建 议 号: | 005 |
标 题: | 关于成立支持苏州重点发展方向的普惠担保基金的建议 | ||
建议内容: | 近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意见指出要健全多层次普惠金融机构组织体系,发挥担保公司等类机构的补充作用,逐步优化风险分担补偿机制。因此通过成立重点发展方向的普惠担保基金,融合财政资源、金融资金和产业资本,可有效助推中小企业重点领域高质量发展。
苏州政府对普惠金融支持力度大、覆盖面广,但精准定位产品稀缺。苏州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普惠金融市场的发展,目前已培育出以信保贷、小微贷为主,各区域性政策类贷款为辅的普惠金融贷款体系。苏州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已累计为超6.5万家企业解决超1.1万亿元融资;信保贷已服务企业约3万户,投放信贷2400余亿元。但与此同时,市场上精准定位领域的产品,产业类方向或个性化方向较为稀缺。 (一)目前普惠产品定位不清晰。
当前普惠金融产品的定位针对性不强,重点领域金融服务可得性有待提升。政府支持实体的政策导向为符合苏州产业创新的企业,但实施中存在偏离。以苏州主流的信保贷、小微贷等为例,其产品初衷以支持科创企业为主,但实操中包装贷款用途明显,与产品定位渐行渐远。
(二)机构间协同不足,批量化数字化普惠金融产品较少。
金融机构与相关部门、工商联会等的协同不够,普惠产品批量化数字化程度需进一步完善。目前金融机构依法合规获取水电、工商、税务、政府补贴等涉及企业信用信息的相关渠道尚存一定障碍,且银行担保机构与地方征信公司等科技企业之间的协同不强,因此银行担保机构与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较大,不能精准发掘小微企业金融需求,开发便捷化、批量化、科技化的普惠产品。 (一)建议强化国企担保平台金融实体服务功能。
融资担保机构的准公共产品属性,决定了服务实体经济、提供普惠产品是其根本使命。国有担保公司在支持实体经济方面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强化国企担保平台,坚持政策市场双轮驱动,共推金融反哺实体。
(二)建议成立“创新产业发展普惠担保基金”。
十四五期间,苏州聚焦四大主导产业及25个重点细分领域,着力打造创新产业集群,发展定位清晰。建议成立“创新产业发展普惠担保基金”,将政策给予担保平台,通过担保职能精准定位产业创新发展链上中小微企业,高质量助力产业创新集群融合发展,提升城市竞争新优势。
(三)建议成立“对外贸易普惠担保基金”。
2022年苏州货物进出口总额25721.1亿元,占全国、全省的比重分别为6.1%和47.2%,出口位列全国大中城市第三位,进出口列第四位。外贸企业是活跃苏州经济的重要生力军,而汇率风险管理又是中小企业不可忽视的课题,通过成立“对外贸易普惠担保基金”,积极对接征信公司、外贸局等机构,利用进出口数据等精准识别满足企业金融需求,可有效减轻中小微企业外汇套期保值成本。 |
承办单位: | 主办 | 苏州市财政局 | |
协办 | 苏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苏州市商务局;苏州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 | ||
办理期限: | 3个月 | 答复时间: | 2024-05-28 13:25 |
办理类型: | A:已经解决 | ||
答复内容: | 对市政协十五届三次会议第005号提案的答复
您提出的《关于成立支持苏州重点发展方向的普惠担保基金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普惠金融工作情况 近年来,苏州市立足于“支小支微”,加强政策联动,凝聚部门合力,以稳定民生创业、提升普惠服务效能和优化产业布局为导向,不断丰富金融供给渠道,打破融资市场信息壁垒,在市政府的规划与部署之下,构建起以“政银担”体系为重心,以银行、担保、政府性融资担保等金融机构为支点,各类普惠型政策贷款产品齐发力的普惠金融服务发展体系。 在此基础上,市委金融办、市财政局等部门基于实际情况,积极调整政策手段,推动财政支持普惠金融服务增量、扩面、提质:一是落实信保贷新政,积极发挥担保等金融机构作用,优化风险分担补偿机制;二是加强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化建设,将国发融资担保公司纳入为政府性融资担保;三是因时创新推出“科创指数贷”、“生物医药贷款补贴”等新政,锚定专业化领域和赛道,提炼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四是加大政策保障力度,丰富避险产品,增强企业汇率风险中性意识和汇率风险管理能力,同时降低企业汇率套保成本。 二、政策实施成效情况 (一)“政银担”产品业务情况 2023年,我市普惠型贷款拳头产品“信保贷”业务整体规模再创历史新高。全市当年完成贷款投放14820笔,服务企业8444户,金额共计402亿元,贷款投放金额较上年增长3.9%。年末贷款余额360亿元,较上年增长3.4%。年末有贷企业8170户,户均贷款余额441万元。从服务企业的行业分布来看,制造业居多,占比达到42%,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次之,占比为24.44%,在对外贸企业的支持方面,2023年全年度“信保贷”支持1459家外贸企业授信105亿元。 省级普惠金融产品“小微贷”业务保持稳定,全市当年完成贷款投放7639笔,金额共计303亿元。与此同时,在各级政府和融资担保机构的共同努力下,融资担保产品不断推陈出新、优化升级,如助力“苏州制造”的“苏智保”,融合互联网、大数据等金融科技手段的“V保贷”,打通中小微企业供应链金融堵点的“票融通”,从各个领域、环节、点位发力,为企增信、融资、发展提供坚实支持。 (二)融资担保机构业务情况 全市融资担保机构担保规模保持增长、担保产品不断丰富、担保费率维持较低水准。截止2023年12月末,我市共有融资担保法人机构27家,注册资本和实收资本总额均为115亿元,总资产合计200亿元,净资产合计115亿元,担保余额463.94亿元,融资性担保余额389.26亿元,小微和三农贷款担保余额351.24亿元,担保放大倍数达到4.15,为近1.1万户服务,2023年直接融资担保年化综合费率为0.56%。 (三)政府性融资担保业务情况 为进一步挖掘担保机构服务能力,聚焦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在我市积极争取下,2024年1月,国发融资担保公司正式被省级部门纳入为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标志着我市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达到6家。 截至2023年12月末,我市共有5家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总体注册资本达到了20亿元。全市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平均放大倍数为5.05,当年新增户数为5082,当年新增小微和“三农”户数为5051,占比达到99.39%;当年新增金额110.19亿元,当年新增小微和“三农”金额108.70亿元,占新增金额比重为98.65%,年化综合费率控制在0.6%左右,部分单位收费几乎为0,为小微和“三农”主体融资发展发挥了重要支持作用。 三、落实提案意见的有关举措 收到提案后,市财政局立即开展了研究,会同市委金融办、市商务局和市工信局进行探讨,并从现行制度、供给机制和信息平台等多个角度开展有关工作: (一)梳理“政银担”政策 对财政支持普惠金融系列政策进行梳理,从“政银担”角度出发,统计普惠金融政策的服务对象、财政支持方式和风险分担比例等数据,对市级政策产品作横、纵向比对,并以资金效益视角进行了分析。 (二)探索现行机制升级 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紧紧围绕“普惠”主旨,研究如何深入激发财政资金效益,运用现有“政银担”机制更好助企、惠企。经讨论、调研后,确定对现有“政银担”普惠产品的资金管理机制进行结构性升级。 (三)整合普惠风补资金池 推动整合市级“政银担”普惠产品风险补偿资金池。对“小微贷”“信保贷”“农发通”等7个财政支持普惠金融“政银担”产品的风险补偿资金池进行整合,旨在提升资金、资源统筹配置能级,聚力支持广大中小微企业增信融资、做大做强。 为提升资金池整合工作能级,市财政局牵头组织,会同市委金融办等部门,出台《苏州市级普惠金融风险补偿资金池管理办法》规范性文件:一是明确资金池的流程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管理,采取对多个子产品齐抓共管的模式,对财政资金支持实施总额度把控;二是通过组建风险补偿基金监管委员会的方式,多点把关,多道风控;三是以该资金池作为增信基础,持续深化“政银担”合作,继续引导银行等金融机构开发低门槛、低成本、高效率的普惠金融产品,挖掘科技、制造等行业的新质生产力,为多领域中小微企业提供长效的融资服务。 当前,该规范性文件已完成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经过专家论证和部门研讨,并列入2024年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定计划,即将进入规范性审查阶段,预计于7月正式实施。 (四)凸显“数字化”导向 市委金融办作为本提案的协办单位,立足现有的市综合金融服务平台,配合开发市级普惠金融风险补偿资金池运行的信息化模块,对接征信大数据,进一步提升普惠金融服务的批量化和数字化程度。近期,市财政局同市金融办还将开展财政风险补偿资金的数字人民币支付试点工作,后期计划通过数币智能合约的有机加载,强化普惠金融服务的全流程安全。 四、下阶段工作计划 下阶段,各有关部门将继续踏实精进,形成合力,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规范落实专项文件 正式发布《苏州市级普惠金融风险补偿资金池管理办法》。以该资金池作为载体和平台,优化普惠金融服务流程和供给机制,运用大数据、大运算,更精准定位产业创新发展链上的中小微主体,提炼新质生产力,巩固、推动我市创新集群实现高质量发展。 (二)积极争取专项资金 积极向上争取资金、政策、资源,按照《关于继续实施小微企业融资担保业务降费奖补政策的通知》等文件要求,落实每年度对融资担保机构的业务降费奖补资金,按照《关于充分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作用支持小微企业和“三农”发展的若干措施的通知》等文件要求,落实对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的业务奖补资金,为我市融资担保体系提供坚实支持。 (三)深入开展专项行动 深入推进“重点企业跨境人民币业务专项行动”,推动和支持外贸企业更多使用人民币结算,降低汇兑成本,规避汇率波动风险。发挥政汇银联动协作优势,加快建立多方参与、协同有效的汇率避险合作模式,为全市外贸保稳提质发展提供更多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