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 议 人: | 沈晶 | 建 议 号: | 022 |
标 题: | 关于进一步加强台湾青年人才在苏就业创业服务工作的建议 | ||
建议内容: |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第十五届海峡论坛的贺信中指出:“持续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深化两岸各领域融合发展,共同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中也明确提出,要加强海峡两岸青年就业创业平台建设,助力台湾青年来闽追梦、筑梦、圆梦。
苏州作为对台工作高地,一直高度重视对台人才服务工作,持续开展苏州与台湾两地人才合作交流,为台籍人才落户苏州、扎根苏州、筑梦苏州营造良好氛围。目前苏州共有6家海峡两岸青年就业创业基地、1家海峡两岸青年就业创业示范点和2家江苏省台湾青年就业创业基地,累计培育了600多个创业项目,台资项目占比超70%。目前共有232名台籍医师在苏州行医,128名台籍教师在苏州任教,全省首家台湾法律事务所代表处——有惟法律事务所驻昆山代表处在苏州成立。需要注意的是,对台人才服务工作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点多面广的工作,当前我市对台人才服务工作正处于爬坡过坎、不进则退的瓶颈期,还存在政策获取渠道不够便捷、企业招录台湾青年人才的意愿有待加强、台湾青年在苏生活便利度有待提高等问题。
一是台湾青年人才获取就业创业政策不够便捷。由于该工作涉及人才办、台办、教育、人社、科技、卫生等多个部门,各项政策碎片化,政府职能部门的主导作用难以得到有效发挥,难以形成政策合力;台湾青年人才信息共享机制也不够畅通,各部门按照自己的口径掌握台湾青年人才信息,资源相对分散、层次较低,没有形成统一开放的综合性信息查询办理平台,难以为台青、企业和地方政府之间搭起对接桥梁。
二是企业招录台湾青年人才的意愿不足。许多大陆公司通过第三方公司设立平台接收应聘者简历,但在网上交资料几乎都要填写18位身份证号码,而台青则是8位号码台胞证,连第一关都过不了。台湾青年长期生活在岛内,对于大陆文化、制度、礼仪、知识体系等难免存在不熟悉之处,用人单位同等条件下更愿意招聘大陆青年;用人单位对台湾青年是否能长期定居在本地也存在疑虑;部分用人单位由于对惠台政策措施的了解不够细致深入,也缺乏招录台青的动力。
三是台湾青年在苏工作生活便利度有待提高。来苏就业创业台湾青年对苏州的医保、教育、劳动保障、购房租房流程、法律服务、移动支付等不熟悉,生活方式与大陆青年存在一定差异。尤其是较为复杂的社保、公积金、户籍、购房业务,受限于其有限的获知政策渠道,台湾青年在办理过程中或多或少存在不流畅、重复跑窗口的现象。台青职业技能资格采信互认的实践过程中,也存在职业资格比对不够精准、政策推广与落地不到位、相关服务矩阵未形成等问题。
当前,虽然受到民进党当局阻挠和全球经济下行叠加影响,仍有大量台湾青年心向祖国,选择来苏求学、就业、创业,奋力逐梦、圆梦,实现人生理想。基于此,应当积极为台湾青年创造良好的发展条件,不断优化细化政策措施内容和体系建设,使台湾青年在苏落得下、站得稳、长得好,有利于引导更多台湾青年融入新发展格局,有利于向岛内民众传递正能量,凝聚基层共识。建议:
(一) 进一步健全台青招引机制。
借助海峡两岸青年文化月平台,不断创新活动形式,促进两岸青年交流交往交心交融,健全台青招引机制。组织策划就业创业、实习实践、文化艺术、数字网络、社工公益、教育体育、人才交流、乡建乡创、少数民族等众多领域接地气的交流活动,强化对品牌活动项目的培育和沉淀,增强对台湾青年的吸引力、感染力。综合采用“台生引台生”“陆生引台生”“协会引台生”“公司引台生”等多种方式把台湾“首来族”特别是台湾大学生引入大陆“走一走、看一看”。帮扶台湾青年在大陆就业,鼓励企事业单位、民企、台企、村(社区)招募台籍人员实习、就业等。
(二) 进一步优化政策执行体系。
汇总整理各部门出台的具体惠台政策措施内容,尝试建立具备线上公布、查阅、咨询、申请、受理等功能的综合性政务网站平台,进一步方便台青及时获取和享受各项惠台政策措施,畅通服务最后一公里。发挥手机等移动设备的便携性特征,探索设计开发相关app软件或微信小程序,不断提升工作效能。积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专题宣讲、电视报道、网络传播、软件推送等方式,将惠台政策和办理途径等内容向台青广而告之,切实推动政策落地见效、台青充分获益。
(三) 进一步扩大服务保障范围。
认真贯彻落实同等待遇政策,为台青在苏州发展谋福利,为产业互惠、资源共享、就业畅行提供有力支撑。持续完善医疗、就业、住房等保障措施,为台青提供更公平、更方便、更舒适的生活,为台青分享大陆的发展机遇创造更好的条件。进一步完善台籍子女入学和教育政策,推动台青发展的“在地化”问题的解决。开设服务台青的驿站,为入住台青提供住宿优惠和城市生活指南。通过多种渠道深入了解在校台生和创业台青情况,对有意愿毕业留苏工作且学习成绩优秀的台生,以及经相关部门评审认为具有一定发展潜力,能够促进两岸专业交流的优秀台青创业团队,提供一定的住所保障支持,进而有效团结一批优秀青年台胞,不断夯实人才队伍建设。
(四) 进一步拓宽就业创业渠道。
深入了解青年台胞职业规划和企业用工需求,有针对性地举办台青校园(社会)专场招聘活动,为台青和企业之间搭建广泛沟通渠道。探索建立台青创业帮扶机制,积极引导企业、科研院所等单位关注台青创业项目,深化产学研相互融合。通过就业创业讲座、邀请创业成功台青现身说法、赴知名企实地调研等形式为台湾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服务。面向台青提供一定数量的就业见习岗位,增强其就业技能,丰富其就业经历,助力其更好地留在苏州发展。
|
承办单位: | 主办 | 苏州市委台湾工作办公室 | |||
协办 | 苏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苏州市医疗保障局;苏州市教育局; | ||||
办理期限: | 3个月 | 答复时间: | 2024-07-01 13:37 | ||
办理类型: | A:已经解决 | ||||
答复内容: | 对市政协十五届三次会议 第022号提案的答复 尊敬的沈晶委员: 您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苏州市第十五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中的提案《关于进一步加强台湾青年人才在苏就业创业服务工作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我办紧紧围绕“四个精心打造”,深入扎实地开展台湾青年人才在苏就业创业服务工作,努力将苏州打造成为台湾青年人才集聚高地。 一、精心打造政策引导“强磁场”,让台湾青年人才与苏州“同频共振” 充分发挥政策在人才工作中的先导作用,通过精准制定和实施政策,有效激活台湾青年人才集聚效应。致力于为台湾青年在苏州的学习、实习、就业、创业和生活等方面创造有利条件,打通吸引台湾青年来苏发展的“最后一公里”,推动人才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 一是强化政策叠加效应。全面贯彻落实国台办“31条措施”、“26条措施”、“11条措施”,结合江苏省“76条意见”、“10条措施”以及苏州市“55条措施”,强化服务意识,鼓励台湾青年来苏就业创业。在项目扶持、融资支持、科技创新、市场开拓、生产经营场所优惠、住房租金补贴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形成政策合力,为台湾青年人才在苏州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二是完善制度保障机制。在市委对台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统筹协调各成员单位发挥职能作用,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推动苏州和台湾两地人才交流工作常态化、规范化、机制化。加强与台湾行业协会、知名高校和职业院校的沟通联系,充分利用各类交流平台,不断深化两岸高层次人才的交流合作。 三是落实同等待遇政策。积极推动“同等待遇”向“同城待遇”转变,为台湾青年人才在苏州的发展创造更加公平、公正的环境。完善医疗、就业、住房等保障措施,为台湾青年人才提供更加优质、便捷的生活服务。同时,进一步完善台籍子女入学和教育政策,解决台湾青年人才发展的后顾之忧,增强台胞在苏州发展的信心和归属感。 二、精心打造平台基地“大舞台”,让台湾青年人才与苏州“同肩共舞” 通过构建两岸创新创业平台,拓展多元化引才渠道,深化产学研合作机制,进一步优化台湾青年人才发展环境。 一是实施错位发展战略,规范指导基地发展。依据《江苏省台湾青年就业创业基地管理办法(暂行)》等相关政策文件,对基地示范点进行统一规范指导,并定期开展绩效评估工作。鼓励各基地、示范点充分利用自身特色和优势资源,实现错位发展,确保人才引进、创业培育、集中孵化、产学研对接、知识产权保护等各项工作得到有效落实,积极吸引多领域台湾青年人才来苏就业创业。目前,苏州已成功培育包括苏州两岸青年创业园、昆山百富众创花园等在内的多个国家级青创基地,以及中达电子(江苏)有限公司等具备引领作用的青创示范点,累计培育了600多个创业项目,吸纳3500多名台湾青年就业创业。 二是加强校企合作,推动多主体同步发展。积极组织优质企业赴台湾高校开展校园招聘活动,吸引高端人才来苏州就业,有效缓解企业人才短缺问题。同时,依托行业领军企业如中达电子、龙腾光电、研华科技等,联合两岸高校共同搭建高层次青年创新就业平台,推动产学研紧密结合。其中,研华科技已成功引进多位省级高层次人才,其研发中心主管钟德镇博士荣获重要科技奖项,成为台籍科技精英的代表。此外,还涌现出一批具有高科技含量、创新能力强、发展前景广阔的台资企业,如东曜药业、心擎医疗、海铂晶体等,为苏州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注入了新动力。 三是深化产学研合作,促进多领域协同发展。积极对接台湾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资源,定期举办人才洽谈会和产业人才培训活动,加强苏州与台湾在人才、高校科研院所及专业机构间的交流合作,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借助苏州大学与台湾东吴大学的合作优势,成立相关校友会组织,加强两岸高校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项目。同时,推动苏州大学与苏州明基医院等医疗机构共建临床医学研究院,固纬电子与西安交大、山东大学等高校共建实习基地和综合实验室,实现人才资源的共享与科研成果的高效转化,共同推动两岸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 三、精心打造交流合作“连心桥”,让台湾青年人才与苏州“同心共融” 依托苏州对台交流基地和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我们积极组织开展两岸人才交流交往活动,以此深化台湾青年人才的文化情感认同,进而吸引人才、培育人才、留住人才。 一是精心组织台湾大学生实习项目。我们邀请台湾大学生来苏州实习,旨在推动我市优质民企和台企为台湾青年提供更多以就业为导向的见习岗位,打造一批实训基地,从而吸引台湾大学生来苏发展。我们通过举办就业创业讲座、邀请创业成功的台湾青年分享经验、组织赴知名企业实地调研等方式,为台湾大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就业创业服务。连续7年开展台湾大学生实习特训营活动,累计面向台青提供2300多个实习岗位,吸引1400多名台青参加,助力他们在苏州扎根筑梦。 二是举办海峡两岸青年文化月活动。去年,由国台办、省政府主办的第三届海峡两岸文化月开幕活动在我市成功举办,邀请来自台湾岛内的23个交流团队594人参加台青专场招聘会,“首来”台湾青年超400人。三届海峡两岸青年文化月活动累计吸引近7000名两岸青年参加,成为江苏省规模最大、影响最广、成果最多的对台交流活动。这一活动不仅进一步提升了苏州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更成为吸引台湾青年人才来苏州发展的亮丽名片。 三是构建常态化人才交流互动机制。充分利用苏州对台交流基地的平台优势,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原则,推动两岸青年人才在多领域开展深入交流,以增强他们的参与感和获得感,进而促进两岸青年心灵的契合。在我办的积极推动下,苏州10个县市区台协会相继成立了台湾同胞投资企业协会青年联合会(简称台青会),通过加强协会干部队伍建设、指导协会活动开展等方式,积极吸纳优秀台湾青年人才参与协会工作。密切台商二代、创业台青、企业青年台干与大陆青年的交流互动,开展了多领域对口交流,实现了两岸青年人才的同频共振。 四、精心打造服务保障“暖心巢”,让台湾青年人才与苏州“情牵一线” 在人才安居、医疗保障、子女教育以及贡献激励等多个关键环节持续深耕,不断完善民生保障体系建设,确保精准高效的服务供给,从而增强各类台湾青年人才的获得感,持续提升其幸福感。 一是强化“苏台通”政务平台功能。充分发挥苏州作为首个针对台商、台企、台胞的政务大数据应用平台——“苏台通”的优势,集成惠台政策、生活服务、办事指引以及在线预约等功能,为台企台胞台属提供一站式服务。通过接入“苏周到”APP,支持PC端、微信小程序和可视化大屏等多种模式,进一步简化服务流程,实现政务服务的“一网通办”“一网通管”,有效提升信息化水平,增强数字政府服务能力,切实推动政策落地见效、台青充分获益。 二是稳岗留才,提升服务质效。今年以来,根据上级统一部署,我们与市人社局、团市委等部门进行了沟通联系,征集并发布376个实习岗位,吸引200余名台湾大学生前来应聘,助力企业和台湾青年人才双向选择。在提升服务质效方面,我们整合政策咨询、政务协理、人才培训等服务资源,推动台商发展基金持续服务台湾青年人才的创新创业活动,主动为企业提供融资对接、上市辅导等支持,为台湾青年人才在苏州的就业创业和项目落地创造有利条件。 三是打通壁垒,营造舒心环境。积极打通就学体系壁垒,苏州设立了经教育部批准的首家台商子女学校——华东台商子女学校,该校与台湾地区教育体系接轨,为台湾高层次人才在苏州安居乐业提供有力支撑。打破医疗体系壁垒,建设了包括明基医院、昆山宗仁卿纪念医院等在内的台资医院,为在苏州的台胞提供医疗保障服务,确保他们能够在苏州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释放台湾青年人才创新创业发展的强大动能,加强青年人才的交流与培养,积极为台湾青年人才创造更好的发展条件,引导更多台湾青年融入新发展格局,向岛内民众传递正能量,为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一是优化政策引导“新引擎”。我们将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为青年创业者提供更加优惠的税收、资金扶持和创业指导,进而激发两岸青年的创业热情和创新能力。加强政策宣传,让更多青年了解并享受到政策的红利。同时加强政策执行力度,确保政策落到实处,真正为台湾青年创业者解决实际问题。二是拓展台青招引“新渠道”。借助海峡两岸青年文化月等活动平台,丰富活动形式,强化品牌活动的培育,通过“台生引台生”、“陆生引台生”、“协会引台生”、“公司引台生”等多种途径招引台湾大学生“走一走、看一看”,促进两岸青年交流交往交心交融。三是激发就创平台“新动能”。我们将积极搭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创新创业平台,鼓励和支持台湾青年在苏州创办科技企业、孵化创新项目,并与当地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深度合作,形成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的创新创业生态。同时,我们将加强就创平台的宣传和推广,扩大其在两岸青年中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吸引更多的台湾青年人才来到苏州,共同推动苏州的创新创业事业繁荣发展。四是强化服务保障“新举措”。我们将继续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为台湾青年在苏州的子女教育、医疗保障等方面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加强对台湾青年的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苏州的生活和工作节奏。我们将定期组织各类文化交流活动,增进两岸青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促进两岸青年之间的心灵契合。 您的宝贵建议,为我们在加强台湾青年人才在苏就业创业服务工作上提供了新的思路,我们将充分汲取并融入到实际工作中。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关心和支持,也欢迎您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苏州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2024年7月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