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 议 人: | 市农工党 | 建 议 号: | 051 |
标 题: | 关于推进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建设,提升养老服务温度的建议 | ||
建议内容: | 认知障碍症包括阿尔兹海默病以及相关的神经系统疾病,它损害着记忆、判断、决策、学习、个性、定向等一系列的认知能力,最终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目前尚无法有效治愈或是逆转。根据国际阿尔茨海默病协会的报告显示,平均每3秒全球就有一人诊断为认知障碍症。《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意见指出,至2022年底我国65岁以上人群老年期痴呆患病率预计将达到5.56%,根据这一比例,苏州老年期痴呆症患者将超过9万人。随着老龄化、高龄化程度日益提高,患者人数还将不断增加,由此带来的对老人、家庭及社会的影响也会日益凸显。
认知障碍友好社区是在政府的统筹和协调下,以认知障碍患者为中心,对认知障碍患者、家庭及照护者给予关注、理解、包容、提供专业支持及优质服务的社区环境,以延缓认知障碍的进展,改善生活质量。上海、南京、成都、青岛等地区都在探索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建设。
近年来,苏州依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构建了居家、社区、机构“三位一体”的医康养融合服务体系,形成了长期照护的政策支持框架,构建了老年友好的环境氛围。2021年,姑苏区试点开展“失智照护社会支持系统项目”,已完成约1500名失智风险老人筛查,全市14个社区被评为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但与老年人群特别是失智老年人及其家庭的健康需求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 一是社会认知存在误区。目前认知障碍症处于“高患病率、低知晓率、低诊断率、低治疗率”的状态,公众普遍认为老年性认知障碍是人自然退化过程,无需干预、干预也没有效果,不知道非药物治疗、专业照护对延缓认知障碍发展进程有积极作用。同时,认知障碍患者及其亲属受病耻感影响,易与外界疏离,错失社区和社会的干预机会。
二是预防照护知识普及度不高。当前多数认知障碍患者主要依赖于家庭照护,由于家庭成员精力的限制及相关预防、照护知识的匮乏,照护者往往需要承担极大的生理、心理和经济压力。研究显示,认知障碍患者长期照护成本已超过癌症、心血管等疾病,而患者的异常精神行为以及走失等安全问题,进一步增加了照护难度和照护者的焦虑等情绪,社会不稳定因素也随之增加。
三是专业支持保障体系尚未形成。由于专业的护理床位数量有限,社区、家庭仍是大量的认知障碍老年人生活、活动的主要空间。而目前的社区照护体系对认知障碍群体缺乏政策、环境、资源等方面的支持保障,社区筛查干预机制尚未形成,缺少针对性开展健康管理的基础数据;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日间照料中心的主要服务活力老人,缺少照护失智老人的专业力量;社会资源向认知障碍群体的倾斜力度不足,专业预防、照护机构及资源匮乏。 为老年认知障碍患者建设一个“有爱无碍”的友好社区,能够为患者、亲属及相关照护者提供关注、理解、包容和支持等专业服务,有利于降低发病率或延缓病程,缓解相关矛盾、促进家庭和谐、维护社会稳定,提升老年群体及其家属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为此,我们建议,在全市范围内推进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建设,让全体老年人享受更有尊严、更有质量、更有温度的幸福生活。
(一)加强标准体系建设,构建政策友好环境。加强制度保障和政策推动,全面推进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建设,广泛开展老年认知障碍的宣传教育、风险测评、早期干预、家庭支持、资源链接和平台建设。一是出台配套政策文件,明确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建设标准和服务标准,建立涵盖筛查、评估、宣传、教育、照料、服务、环境、网络、保障等内容,全流程、全覆盖、可持续的建设机制,不断加强老年认知障碍照护服务设施建设。二是建立认知障碍照护统一需求评估等级系统,为认知障碍患者长期护理保险待遇、服务补贴、入住保基本养老服务床位等服务提供政策依据。三是依托数字社会、数字社区建设,健全服务大数据,管理、分析、共享认知障碍家庭支持服务的相关信息与数据,为精准服务、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二)提升公众认知水平,营造社会友好氛围。面向老年人、患者家庭和全社会人群开展形式多样、重点突出的宣传教育活动。一是开展常态化社区宣传教育,普及脑健康与认知障碍症知识、政策和社会专业化服务,倡导积极预防与友好照护并行、爱与陪伴并重的理念,引导有认知障碍风险或轻度认知障碍患者及早寻求社区筛查和干预。二是在9月17日中华老年痴呆日、9月21日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等重要时点,借助新媒体、短视频等渠道和工具开展全民科普,在提高认知、消除岐视的同时,消除公众对于认知障碍症的恐惧心理。三是鼓励老年大学、老年活动中心、基层老年协会、妇女之家、残疾人康复机构等社会组织积极宣传心理健康知识,营造关注、关怀、关爱认知障碍老年人及其家庭的良好社会氛围。
(三)加强专业资源支撑,实现社区友好融合。进一步发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日间照料中心、社会工作站等医康养融合服务作用,为认知障碍老年人家庭提供心理慰藉、能力提升和喘息服务。一是专业服务支撑。可在政府投资主办、设施设备满足认知障碍照护要求的社区照料机构探索建立“社区老年认知障碍支持中心”,重点服务失能失智老人。结合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建设,探索建设认知障碍照护床位,向认知障碍患者提供短期照护服务。二是专业家庭支撑。积极引进和培育融合认知障碍筛查、干预、培训等功能为一体的专业机构,通过政府购买、家庭自费、社会赞助等形式,由专业机构或社会组织为患有轻度认知障碍的患者及其家庭提供专业认知训练、心理援助、照料培训等服务,减轻患者家庭的照护压力,提升生活质量。三是社会资源支撑。倡导鼓励爱心机构、企业、志愿者积极投入资源、资金,通过设立专项资金、成立互助组织、开展志愿服务等形式,营造多方参与、友好互助的社会环境。 |
承办单位: | 主办 | 苏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 |
协办 | 苏州市民政局; | ||
办理期限: | 3个月 | 答复时间: | 2023-05-29 15:53 |
办理类型: | A:已经解决 | ||
答复内容: | 对市政协十五届二次会议 第051号提案的答复 市农工党: 您提出的“关于推进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建设,提升养老服务温度”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老年认知障碍工作发展情况 苏州是全省最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城市之一。截至去年年底,全市60周岁及以上常住老年人口达到233.84万,户籍老年人口达到195.47万,老龄化率分别为18.11%和25.23%。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趋势,近年来,我委紧紧围绕“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重大任务和“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聚焦顶层设计、服务供给和质量提升三个重点要素,不断创新医养结合模式,高标准推进老龄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加强老年认知障碍预防与干预工作,推动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建设。 一是加快老年认知障碍服务体系建设。苏州市打造综合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护理院、居家照护联动的老年认知障碍服务体系:在苏大附一院、苏大附二院、苏州市立医院等三级医院设立记忆障碍专病门诊;在精神专科医院设置老年认知障碍特色病房;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开设记忆门诊;全市83家护理院均设置了认知症照顾专区。2019年,苏州市在市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下设老年认知障碍防治与管理学组,组建认知症专家库,推动记忆障碍专病门诊建设,统一规范量表培训与筛查,形成了综合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养老护理院上下转诊、双向协作工作机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理院对患者初筛后转诊至三级医院;三级医院确诊后转回社区、护理院进行延续治疗,每3个月或症状出现波动时至三级医院复诊。护理院依托医联体专家,定期为入院老人进行评估和筛查,做到早诊断、早识别、早治疗,并为认知症老人提供个性化的生活照护和康复治疗。专家定期在社区通过易拉宝、宣传册、健康科普活动等方式进行宣传,加强患病老人和家属的健康宣教、康复指导等活动,实现了认知症患者全病程管理。 二是实施老年认知障碍干预行动。2016年,苏州市实施健康城市“531”行动计划,将老年认知症干预纳入精神障碍预防与心理健康促进工作,实施老年认知症高危因素综合干预行动。在老年人健康体检项目中试点增加老年认知症筛查内容,提升老年认知症症早期识别、诊断和治疗能力;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相衔接,提高老年认知症的社会照护水平、患者随访和个案管理水平;针对老年认知症危险因素进行重点干预,降低老年认知症患病率;开展专业人员痴呆症规范治疗和规范护理培训,降低误诊率,提高认知症患者生命质量。累计开展老年人认知障碍筛查10万多人次,专家复核27000余人,确诊3400余人;开展家庭照护培训76场,认知功能障碍康复培训76场;开发了老年认知症干预手册、社区老年认知健康教育手册、老年认知症护理培训手册、社区老年人心理健康档案、社区老年认知症患者家属教育手册等一批实用工具。形成了针对认知症患者及其家庭的综合服务模式,建立了“医院-社区-家庭”的认知障碍有效干预模式,有效提高了认知症老人的生活质量。 三是深化老年友好型社区建设。2021年,国家卫健委、老龄办开展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创建工作,要求从老年人居住环境、日常出行、健康服务、养老服务、社会参与、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着手,探索建立老年友好型社区工作模式和长效机制,全面完善社区服务设施和场所的无障碍改造,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增强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苏州市积极落实创建工作,全市各地各社区踊跃申报,三年来近80家社区、村申报老年友好型社区,14家社区、村创建成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22家机构建成老年友好型社区建设单位,获评数量位居全省首列,涌现了一大批为老服务典型事迹。在友好型社区创建过程中,部分社区以老年认知症预防干预为特色,如姑苏区沧浪街道桂花社区创新了社区认知症预防干预数字化解决方案,太仓市璜泾镇永乐村开发“认知症空间”项目,不断深化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建设内涵。 四是加强部门协同共筑防治网络。2022年2月出台的《苏州市“十四五”健康老龄化规划》,提出将在“十四五”期间“逐步推进阿兹海默症、帕金森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早期筛查和健康指导”。今年,我委在《2023年全市老龄及老龄健康工作要点》中明确启动全市老年人认知障碍筛查与干预试点项目。2022年,市民政局在姑苏区试点失智老年人家庭支持培训项目,不断加强家庭和社区对老年人认知障碍的预防和照护能力,共开展1场社区大型宣传活动,9场社区宣教和健康教育科普活动,发放宣传折页3000份,完成96场认知症家庭赋能培训,总计服务人次2942人次。市人社局对医疗护理员培训给予补贴,提高从业人员职业技能,提升老年认知症护理服务能力。 二、下一步打算 下一步,我们将不断推动老年认知障碍服务体系建设,加强老年认知症的干预和管理,进一步深化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建设。 一是开展老年认知障碍预防与干预试点工作。今年我们将在两个板块4个社区开展老年认知障碍预防与干预试点工作,预计筛查人数2000人,并设置苏州市老年认知障碍防治指导中心,组建认知障碍筛查与预防专家库。明年将把老年认知障碍筛查工作纳入老年人体检项目,全面推开老年认知障碍预防与干预工作,优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内容,扩大老年人认知障碍的有效干预,提升家庭护理能力。实施老年健康促进行动,在全社会进一步普及老年认知障碍知识,结合老龄健康宣传周、世界阿兹海默症日等重要节点广泛开展科普活动,营造全社会关心爱护认知症患者的氛围,消除社对于老年认知障碍的恐惧与歧视,强化科学认知,实现“意识提升”。发挥数字健康等先进技术手段,深化认知症的全流程管理,提升防治成效。 二是加大养老机构的认知障碍照护能力。市民政局将出台《关于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文件指出,将贯彻落实省《养老机构认知障碍照护专区设置与服务规范》,提升养老机构失智老年人专业照护能力,改造提升标准化认知障碍照护床位,预计将在全市改造建设2500张认知障碍照护床位,在护理型床位中占比不低于5%。 三是深化友好社区建设内涵。以老年友好型社区建设为抓手,持续推进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建设,以点拓面,以创建抓建设,深化社区对于老年人认知障碍工作的认知,提升对认知症老人的关爱意识。鼓励社区以老年认知障碍友好为特色,深化老年友好型社区建设内涵,广泛开展老年认知障碍的宣传教育、风险测评、早期干预、家庭支持、资源链接和平台建设,探索建立老年认知障碍社区照护服务体系,打造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 苏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3年5月26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