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 议 人: | 沈琰 | 建 议 号: | 146 |
标 题: | 关于进一步加快生物医药“一号产业”创新驱动发展的建议 | ||
建议内容: | 近年来,苏州坚持打造生物医药“一号产业”,着力集聚创新资源要素、抢占产业创新制高点,持续保持高速成长态势,逐渐形成“两核多极”产业布局,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集群成功入选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生物医药产业是世界范围内竞争激烈的高质量发展赛道,苏州生物医药产业整体发展已处于全国领先水平,但是也要清醒地看到,在保有自身优势基础上,如何促进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打造世界一流产业集群,让生物医药成为苏州永不降温的产业地标,仍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源头创新能力有待提升。尽管苏州生物医药创新能力在全国居于前列,但从世界范围看,源头创新及前沿成果转化上还处于跟跑、并跑阶段,源头创新能力有待提升。生物医药企业绝大多数聚焦成熟靶点,对原创性、新靶点、新机制等创新研究涉及较少。高端医疗器械产品较少,产品间关联性不强,同质化竞争普遍存在。
二是产业链存在“卡脖子”隐患。新药研发生产中使用的核心生产设备、高端试剂和耗材、检测仪器高度依赖欧美进口,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仍需加速提升。受中美贸易摩擦和疫情影响,进口材料和设备采购周期和采购成本增加,企业普遍担忧“断供”风险。
三是临床研究能力有待提高。目前全市药物临床试验机构仅17家130个专业,与北京66家、上海59家等存在很大差距;动物实验机构46家,与北京200家、上海135家、广州90家差距明显。近90%的临床试验仍需在市外开展,临床试验环节发展落后于创新链条其他环节。
针对以上问题,我提出以下建议:
一、补齐创新短板
支持企业加强同科研机构和高水平大学合作,整合集聚创新资源,加强关键技术攻关,开展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建立有效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和激励机制,激活高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的创新资源,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水平。加强引入和培育可提供药物发现、药学研究、药理毒理研究、临床研究、检验检测等服务的高水平第三方机构。围绕医疗器械研发链条,支持建立可从事产品设计、技术开发、工装开发、合同定制、质量检测的专业化服务机构。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提高侵权违法成本,有效保护原创成果。
二、开展补链延链
全面摸排断链、断供替代线索,加快实施一批延链、补链项目,聚焦重点、优势细分领域集中打“攻坚战”“歼灭战”。支持龙头企业重点围绕断链材料和设备,联合上下游企业开展合作攻关,增强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协同效应。针对产业链薄弱环节和未布局的前沿领域,面向企业、科研机构征集在研项目,建立核心技术攻关项目库,做好技术储备。鼓励企业进行本地投资并购、发展供应链融资业务,支持企业申请并购贷款、进行股权融资、IPO上市等方式筹集并购资金,以资金为纽带加强企业融通发展。
三、加强人才引育
一方面要加强外部引入。加码出台竞争力更强的引才政策,大力引进研发机构和成果转移中心,从全球范围内引入产业发展所需的高端研发人才和复合型人才,鼓励支持企业完善内部激励机制,激发科研人员创新热情。积极与上海、深圳、杭州、南京等城市加强交流,积极进行人才开发与协作,开展人力资源合作共享。另一方面要加强内部培养。现除苏州大学外,苏州其他本科和大专院校均较少开设医学、药学相关专业。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学科顶层设计,鼓励和引导院校在专业设置、培养方案、培养标准等方面认真对照苏州市产业布局和生物医药发展重点规划新专业。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创办生物医药类人才培训机构,为生物医药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四、推进国产替代
完善政府采购、首台(套)、首批次等政策,为关键技术产品扩大应用创造良好环境。持续深化落实好上个月发布的“苏州生物医药十二条”,推动本地创新药进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对本地创新药、创新耗材产品,按照企业申报价快速审核,实现即报即挂。
五、提升临床研究服务能力
完善医疗机构考核评价机制,支持市内有能力的医院高标准建设临床研究中心,鼓励市属医院及三级医疗机构设立研究型病床,对临床研究床位予以补贴。支持建设前期由政府牵头,逐步过渡为独立第三方机构运营的创新药物临床试验服务中心。鼓励推动与北京、上海、广州等医疗资源丰富地区开展临床医学研究合作。
六、加强区域合作
积极推进并融入长三角医药产业联盟、区域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加快推动国家药监局医疗器械技术审评检查长三角分中心苏州工作站落户。加强与北京、上海、深圳等地高能级医药产业平台的资源对接、机制对接,形成优势互补的跨地区平台协作体系。支持企业从境外引进先进技术进行产业化,支持企业开展境外制造中心、原辅料生产基地等产业链跨国部署,提升重要原料、产品等供应渠道的多元化与稳定性。
|
承办单位: | 主办 | 苏州市科学技术局 | |
协办 | 苏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苏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苏州市教育局;苏州市医疗保障局; | ||
办理期限: | 3个月 | 答复时间: | 2023-05-09 17:08 |
办理类型: | A:已经解决 | ||
答复内容: | 沈琰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快生物医药“一号产业”创新驱动发展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产业创新发展现状 生物医药是苏州市政府重点打造的产业之一。经过多年深耕发展,目前已进入加速增长爆发期、创新成果转化期,2019年入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2021年全国首个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落户苏州,2022年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一是产业规模高增长。2022年规上产值已达2188亿元,五年产值规模翻番,与北京、上海、深圳同列全国第一方阵。产业园区竞争力全国前列,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发布的2022年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竞争力排名中,苏州工业园区生物医药产业综合竞争力和产业、技术、人才竞争力仅次于中关村、列全国第二,连续多年稳居全国第一方阵。全市共4个产业园区入围全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50强,数量全省第一。 二是企业发展高成长。已集聚企业超3800家,拥有规上企业569家,上市企业32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3家。引进培育并重是特色,全球医药10强中5家、医疗器械10强中5家均在苏落户,本土培育了如信达生物、康宁杰瑞、奕瑞影像等一批行业领头羊企业,艾博生物获7亿美元C轮融资,成为2021年全球生物医药十大事件、国内单笔融资金额最大。 三是创新成果高增量。创新药物方面,我国9款国产PD-1/PD-L1抗癌药中,6款出自苏州。信达生物与礼来建立国际合作,创造首个中国企业授权全球500强、中国生物医药史上最大海外授权等多个第一。高端医疗器械方面,同心医疗获批我国首个的拥有完备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人工心脏,迈胜医疗是国内唯一的质子治疗设备生产商,其产品全球体积最小,已列入工信部《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指导目录》。 四是产业要素高集聚。汇聚中科院医工所、中科院上海药物所等国家科研院所16家,国家级重点平台20家。国家级人才计划87名,省双创人才320名、省双创团队23个、省外专百人计划人才13名,带动各类创新创业人才超6万人。拥有60家实验动物单位、19家临床试验机构140个专业、6所专业高等院校。引入富达、软银、礼来等世界顶级机构,集群相关基金70余支,融资规模超1000亿元。 二、推进产业创新发展主要举措 1.持续优化产业创新政策。良好的产业生态离不开精准高效的政策支持。为提升苏州生物医药产业核心竞争力,全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集群,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出台了系列政策文件,涉及产业的全链条以及企业成长的不同阶段,涵盖了人才引进、技术研发、创新载体、金融支撑等各个方面,着力打造生物医药产业最佳生态系统。 表1 近五年苏州生物医药产业部分扶持政策列表 序号 政策 时间 1 《苏州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2)》 2018年 2 《关于加快推进苏州市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 2019年 3 《关于加强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建设与管理的实施意见》 2020年 4 《全力打造苏州市生物医药及健康产业地标实施方案(2020-2030)》 2020年 5 《苏州市生物医药及健康产业强链补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 2021年 6 《苏州市临床试验协作项目管理办法》 2021年 7 《关于支持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加快建设的若干意见》 2021年 8 《关于支持建设苏州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的政策措施》 2022年 9 《苏州市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集群建设实施方案》 2022年 10 《苏州生物医药及健康产业创新名优产品目录》 2022年 2.加大创新人才引育力度。人才是创新发展第一资源,特别是高层次创新人才为生物医药产业加快创新提供了智力支撑。持续组织实施姑苏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计划,设立生物医药产业人才专项,对科技顶尖人才、重大创新团队、领军人才给予针对性政策支持。截至2022年底,生物医药产业累计引进扶持15个顶尖人才(团队)和重大创新团队、522名姑苏创新创业领军人才。集聚了王晓东、谢晓亮、马光辉、饶毅等20个院士和一流专家团队,自主引进培养国家重大人才工程专家87人、省双创人才320名、省双创团队23个、省外专百人计划人才13名。 3.强化重大创新平台载体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为生物医药人才集聚、创新源头培育等提供了重要载体支撑。服务保障苏州实验室建设,积极构建全国重点实验室(基地)、省重点实验室、市实验室建设体系;鼓励高校院所、龙头企业建设新型研发机构、基础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等平台。生物医药领域已累计建设国家级重大创新平台载体7家,省级产业创新中心1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6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2家、省级以上工程研究中心20家;建有江苏省苏州新药研发外包技术服务中心、江苏省昆山小核酸技术科技公共服务中心等省级科技公共服务平台7个。 4.构建自主可控产业创新体系。聚焦新药创制、高端医疗器械及前沿生物技术等领域的研发创新、临床试验和成果转化给予研发资助。组织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鼓励生物医药龙头企业会同本地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科研高校等开展产业化阶段技术联合攻关。近三年共支持核心技术攻关、鼓励上下游联合赶超项目19个。建立本地产业基础项目库,针对基础材料、技术装备、核心零部件、控制系统等产业基础领域,监测相关技术和产品的进口数量、断链风险等信息。目前,我市创新药物领域共有重点产品59种,关键技术47项;高端医疗器械领域重点产品109种,关键技术162项。 5.推动自主创新产品推广应用。加强首台(套)重大装备、首批次关键材料、首版次软件等创新产品推广应用,对经苏州市及以上认定的首台(套)装备及关键零部件给予奖励。针对药、械创新产品“进院最后一公里”问题,发布《苏州生物医药及健康产业创新名优产品目录》,两批次共涉及50家企业68个产品,企事业单位采购目录内产品将按实际总金额的20%给予最高300万元奖励。推进创新产品本地应用,已将253个“国谈药”全部纳入“双通道”管理范围,实现“国谈药”在定点零售药店和医药机构两个渠道均可销售,苏州医保按规定予以报销。 下阶段,我们将积极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对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集群建设总体工作部署,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推进产业相关政策落实。聚焦企业创新药临床试验Ⅰ期、Ⅱ期、Ⅲ期不同阶段以及高端医疗器械研制进入创新绿色通道、创新产品获批等里程碑式创新成果,加大政策性资助支持力度。推进《关于支持建设苏州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的政策措施》实施,通过运用“基金、债券、信贷、保险、融资服务、贷款贴息”六方面金融工具,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二是推进创新人才加速集聚。加快“苏州全球科技人才地图”建设,聚焦生物医药细分领域技术需求和人才需求,进行全球人才扫描,为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引才提供高精度的“人才导航仪”。通过各级各类人才计划,积极引进培育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持续提高高层次人才在生物医药领域加速集聚、抱团创新的集群优势。 三是加强临床试验能力建设。持续开展临床试验能力提升计划,鼓励苏州医疗机构积极获取GCP资质,支持在苏医疗机构与本地企业开展临床前、临床及临床后协同创新,促进企业新药与医疗器械临床试验需求与苏州临床试验资源供给的有效匹配与快速衔接,推进生物医药产业与医疗卫生事业融合发展。 四是积极推动产品临床应用。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卫健委、财政局、市场监管局、医保局等部门共同滚动发布《苏州市生物医药及健康产业创新名优产品推广应用目录》,向本市医疗机构推荐采购,推进创新产品临床应用。对符合国家谈判药品政策的创新药品,及时推动其进入医疗机构集中采购目录。 五是加强产业区域协同创新。全面对接以上海为龙头的科创中心建设,发挥自身制造优势,推进科技成果转化,错位发展、优势互补。加强与张江国家实验室协同创新,通过区域特殊物品风评结果互认机制、苏沪临床试验协作机制、长三角生物医药产业链联盟、发放长三角科技创新券等,加速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 苏州市科学技术局 2023年5月9日 联系人姓名:唐丽红 联系电话:65237067 抄 送:市政府办公室,市政协提案委,市教育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市医疗保障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