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委员履职> 政协提案> 十五届二次会议

131.关于利用大数据技术,构建青少年保护工作体系的建议

发布日期:2023-09-24

本文已被浏览过:

字号:

建 议 人:
汤艳红
建 议 号:
131

标 题:

关于利用大数据技术,构建青少年保护工作体系的建议

建议内容:
  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与未来,但近年来青少年自杀现象频现令人忧心。2022年省内南京、苏州、常州、连云港、淮安等多地接连发生青少年学生自杀事件,从全省公安机关接报的自杀警情看,具有接报与死亡人数上升、平均年龄下降的趋势。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曾历时3年多,对全国13个省份约1.5万名学生做过自杀现象调查,分析显示:每5个中学生中就有一个曾经考虑过自杀,6.5%的学生曾为自杀做过计划。根据《中国卫生统计年鉴》的数据,自杀已经成为15到34岁人群的首要死亡原因。   青少年自杀不仅给家庭带来巨大伤痛和负担,也给学校教育、社会稳定带来诸多不良影响。随着社会互联网通讯的发达,青少年自杀事件的低龄化和其与每个家庭息息相关的普适性特点,极易引发社会群体的广泛关注和讨论,进而演变为社会热点事件。既会对自杀家庭造成二次伤害,也会引发其他青少年效仿自杀等不良行为,成为新的社会不稳定因素。   随着手机、电脑等互联网终端设备及网络平台的发达和普及,尤其是疫情环境下网络交流激增的情况下,自杀事件当事人大多会在网络发言中留下痕迹,这不仅让案件梳理工作变得有迹可循,也让自杀事件的提前预防成为可能。中科院行为科学重点实验室采用人工智能软件,在如微博等网络空间的留言中检索有自杀意念趋向的人,准确率高达92.2%;美国大学医疗中心用算法预测自杀倾向,并将研究成果刊登在《临床心理科学》期刊,试验中预测两年内是否会尝试自杀的准确性在80%~90%之间,预测一周内是否会尝试自杀的准确性也高达92%;国内团队利用人工智能网络监控系统,监测如微博等公开的社交媒体信息,对用户发帖、回复、搜索等数据内容进行扫描和分析,通过抓取关键词等手段发现潜在的自杀自残倾向用户进行定向救助,从2018年8月至2019年3月开展救援七百多次,其中320人次获救,获救比例接近半数。这充分说明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和大数据手段,通过采集用户言论、建立模型、研判预警,对高自杀风险者进行提前心理疏导和心理介入,是一种可行且有效的自杀预防方式。

  自杀与突发心理危机性事件、人际关系压力、抑郁等因素关系密切,并且因为私密性和羞耻感,自杀者对于寻求现实中的帮助存在心理障碍。其中,现代青少年自杀的诱因尤其复杂。一是青少年自身因素:青少年处于心理生理发育阶段,心智尚不成熟,遇事或受到挫折、压力时容易偏激冲动,产生消极心理。二是家庭因素:有的父母缺乏心理常识,对心理障碍等精神疾病认知匮乏,加之隔代抚养、过度轻视、过度掌控等,忽视了青少年正常的情感需求,加剧了子女对亲情、生命的漠视。三是学校因素: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青少年升学压力较重,学校在高考指挥棒之下“唯成绩论英雄”,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足。四是社会因素:境外敌对势力渗透侵蚀,通过网络等渠道散播错误的价值观念,以2017年“蓝鲸”游戏为例,组织者利用青少年喜欢标新立异的心理,诱导参与者逐步完成游戏任务,直至落入自杀、自残的死亡陷阱。五是监管因素:国内虽然有民间团体自发组成预防自杀的公益团队,但能力范围有限,监测预防的漏洞较大。

  1.建立青少年心理安全数据采集机制,收集可靠的数据信息,丰富数据内容和维度,完善大数据基础。一是可定期由卫健委组织对重点单位及学校开展心理健康评测,在医疗就诊信息的基础上,建立一人一档的心理健康数据库。二是利用大数据软件,抓取互联网涉及自杀风险的用户信息,如敏感词条搜索记录、风险商品购买记录、网络公开平台发布内容等,共同记入个人心理健康数据档案。三是通过与公安网数据对接,实时获取警情数据和舆情信息。在确保信息安全的前提下,打破部门壁垒,提高数据共享的覆盖面和数据信息的精准度。   2.构建监测预警数据共享体系,实现风险量化和阈值化管理,达到提前预警的效果。一是大数据收集汇总的信息可由智能系统互联共享、综合分析,量化风险等级,对满足自杀高风险阈值的账户及时发起预警。二是由公安部门牵头,协调家庭、学校和属地派出所调查核实,对情况属实者发出预防指令。   3.落实超前疏导,助力青少年心理健康,预防青少年自杀行为的发生。一是属地社区民警会同家庭,点对点,一人一策,有针对性地进行疏导。二是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可起到牵头作用,指导班主任老师、学生干部组成疏导工作小组,密切关注被预警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预防自杀。三是社区和学校可加强心理咨询师队伍的建设,科学有效地助力青少年心理健康。

承办单位:
主办苏州市公安局
协办苏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苏州市教育局;苏州市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
办理期限:3个月答复时间:2023-05-25 14:50
办理类型:A:已经解决
答复内容:

                                         A

苏州市公安局文件

  2023〕公办函字第33号                 签发:魏杰

━━━━━━━━━━━━━━━━━━━

市政协十五届二次会议

131号提案的答复

 

汤艳红委员:

提出的关于利用大数据技术,构建青少年保护工作体系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市公安局把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和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贯穿公安工作始终,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周密安排部署、完善工作机制、构建维权网络,市卫健委、市教育局、市委网信办等单位紧密配合、同向发力,积极开展青少年保护工作,在净化青少年成长环境、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市公安局荣获全国青少年维权岗荣誉称号。

一、强化监测预警数据采集共享

一是强化数据研判预警。市公安局高度重视青少年自杀警情核查处置,在监测预警端、接警处警端、情报研判端建立全链条处置流程机制,有效防范化解个人自杀风险。在监测预警端,与阿里巴巴、京东等互联网公司建立守护生命健康线索处置机制,对发现的网上查询敏感词或购买异常物品的疑似自杀线索第一时间开展研判,及时流转属地落地核查;在接警处警端,创新建立110报警服务台与苏州市心理援助热线三方通话机制,协助接警员开展在线安抚;在情报研判端,持续加强青少年自杀警情标签化管理和警情研判应用,对研判发现的多次涉警人员、突出矛盾纠纷精准推送属地,压实人员管控和矛盾排查化解责任。

二是优化信息协作共享。近年来,在市大数据局的统筹推进下,市公安局积极配合参与市级数据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建设,协调我局内部各数据主管部门确定各类数据的共享条件及数据结构样式并严格遵循公安部、省厅数据安全管理指导要求对各类对外共享数据服务接口完成改造工作。形成公安对外数据服务目录供全市各政府部门单位申请调用,在市级数据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实现了公安数据与其它政务数据的互联共享。在全市数据共享的基础上,根据青少年心理安全监测预警的需求,市公安局也将通过大数据智能应用手段进一步加强建模分析及数据处理能力,探索构建青少年心理安全监测预警模型,保障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三是强化预警联动处置。市公安局建立了未成年人自杀预警信息汇聚机制,及时汇总学生扬言自杀等信息,同时与市教育局建立预警信息传输处置机制,安排专人将学生自杀轻生线索第一时间推送教育主管部门开展教育稳控。此外,及时通过基础管控中心下发工作交办单,指令属地公安机关及时核查、妥善处置,并会同监护人、社工等落实教育帮扶关爱措施,防止未成年人实施自杀自残行为。联动教育、民政、妇联等有关职能部门,密切关注农村留守、父母离异或羁押服刑、隔代抚养等未成年人的家庭监护和教育,在接处警、巡逻防范、案件办理和社区警务等工作中注重发现精神、言语、行为等异常未成年人,落实监护和关爱措施,防止发生未成年人实施自杀自残等极端行为。

二、积极打造清朗和谐网络空间

一是积极宣传倡导青少年安全上网。市公安局常态化开展网警进校园活动,与学校建立长期协作联系,通过设置宣传展板、举办绿色文明上网知识讲座以及现场互动解答等多种形式,向广大青少年学生宣传网络违法犯罪的危害,自觉远离不文明网络行为、远离不良网络信息、远离不健康网络游戏,倡导安全文明上网。

二是全面整治涉青少年违法有害信息。市公安局以净网2023”专项行动为抓手,积极加强网络秩序监管整治,将涉青少年违法有害信息作为重点,会同市委网信办深入开展网上巡查和清理整治。一方面,督促网络信息服务单位严格落实网络安全责任,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开办谁负责、谁运营谁负责的原则,督促苏州本地互联网信息服务单位认真开展网络安全自查自纠,全面更新关键词库和审核规则,明确应急负责人、联系人及联络方式,确保24小时联系畅通。另一方面,加强网上引诱自杀、个人极端, 以及涉黄赌毒枪爆等突出违法有害信息巡查处置力度,坚决清理管控散布暴力血腥、暗黑恐怖、教唆犯罪等内容视频,通过大数据分析与人工巡查相结合的方式,对重点网站、短视频平台、直播平台等重点部位,开展全网络、全时段、无死角巡查监控,并切实提升涉及青少年违法有害信息的提升查证、处置速度。

三是深入打击侵害青少年网络违法犯罪。市公安局深入研究暗网、小众通联等新技术新手段,切实提升涉青少年违法犯罪线索的挖掘研判能力,切实做到融合侦查、合成作战。一方面,严打非法窃取贩卖青少年公民个人信息的团伙、个人,排查整治超范围采集、违规提供出售青少年个人信息的企业、场所,铲除一批数据黑企行业内鬼另一方面,强化数据分析,深入挖掘青少年自杀自残线索,及时预警劝阻,严打教唆青少年自杀和向青少年传授自杀方法的违法犯罪人员。

三、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

一是持续完善心理健康制度建设。积极贯彻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关于加强青少年生命健康关爱工作的若干措施》等要求,全力推动建立学校、社区、家庭、医疗机构联动的心理健康服务模式。2007年,市教育局在全省率先出台了《苏州市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意见(试行)》《苏州市中小学心理咨询室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苏州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与上岗资格认证方案》;2017年,市教育局以1号文件形式出台了《关于全面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2022年,市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加强青少年生命健康关爱工作的若干措施》,提出了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素养、落实监测防控预警措施、健全咨询干预支持机制、加强专业服务队伍建设、完善家庭保护支持系统、统筹网络监管联动工作等六大方面20项措施。

二是全力做好学生心理健康筛查。探索在未成年人群中建立适合当前实际的心理健康监测体系,在日常教学活动和社区工作中开展心理健康状况测评,建立并充实学生心理健康数据库,健全筛查预警机制,及早实施精准干预。结合全警进网格、入户送平安等活动,强化走访排查工作,指导社区民警进社区、进家庭,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理想信念教育、安全法治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发挥社区工作人员、网格员、蓝盾志愿者等力量,组成帮教小组,针对性开展帮扶帮教工作,全力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同时,结合法治副校长工作组建法治宣讲团,深入校园开展宣讲活动,重点以国家安全、网络安全、治安安全、生命健康、防溺水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为专题,多角度、全方位地开展宣讲活动,重点提示广大师生应遵守的法律法规,呼吁师生要远离犯罪、珍爱生命,特别是在受到不法侵害时,要依法进行防范和自我保护。

三是强化心理健康服务队伍建设。近年来,市卫健委采取全国导师制、专家团队引进、基层职业医师扩大职业范围培训等方式,全方位扩充精神卫生专业队伍。目前,全市基层社会心理服务人员超1.3万人,其中经规范化培训的专职心理危机干预队伍1122人、业务骨干850人、高级专业人才137人、市级督导专家22人。2022年,累计开展心理危机干预队伍培训和应急演练16场次,为壮大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专职工作队伍、专家队伍、志愿者队伍等提供专业支撑。市教育局每年开展专职心理教师工作坊活动,同时将专职心理教师列入德育学科带头人和名教师评选系列。市、各县级市(区)配备了心理教育专职或者兼职教研员并组建了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组,持续推进教师心理健康促进项目,各地建立片区合作教研组每月学校心理辅导室负责人分片区(或分教育联盟)开展个案督导和心理教研活动。目前,我市中小学有心理名师工作室14个,心理特级教师3名。根据今年市政府实事项目的安排,我市中小学将在原来每校至少1名专职或2名兼职心理师资配备的基础上,实现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100%配备。

感谢您对公安工作的关心与支持!

 

 

苏州市公安局

2023522

(此页无正文

 

 

 

 

 

 

 

 

 

 

 

 

 

 

 

 

 

联系人姓名:王纬纬

联系电65225661-20137

     送:市政府办公室、市政协提案委、市卫健委、市教育局、市委网信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