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委员履职> 政协提案> 十四届五次会议

002.关于进一步健全我市基层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议

发布日期:2021-11-22

本文已被浏览过:

字号:

建 议 人:
市民盟
建 议 号:
002

标 题:

关于进一步健全我市基层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议

建议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在《构建起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为维护人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讲话中指出,只有构建起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健全预警响应机制,全面提升防控和救治能力,织密防护网、筑牢筑实隔离墙,才能切实为维护人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在本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工作中,我市基层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还暴露出一些薄弱环节,需要在未来的工作中补齐短板、提升水平,进一步有力保障人民群众身体生命健康。
  一、存在问题   (一)公共卫生与疾控意识薄弱。一是公共卫生管理缺乏重要认识,对于预防为主理解不充分,认为公共卫生就是“打打预防针”;在新一轮的医改中,仍有“重医疗轻预防”现象,把“预防为主”当成了口号。二是医防融合不够深入,打通“防”与“治”还面临着很多问题。疾控与临床之间工作联系不紧密,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无法快速形成合力。临床医生基本是单项专科培养,他们作为一线医疗人员,缺少真正意义上的公共卫生实践,很难快速识别公共卫生事件萌芽。三是当前基层不少疾控机构的工作方式方法还处于传统的传染病防控模式,治疗归治疗,预防归预防,在传染病早发现方法、疾病监测预警技术、防病适宜技术、流行病调查分析能力、不明致病因子检测技术、健康大数据分析运用技术上,不适应新时代需要。   (二)防控机制不畅通。缺乏公共卫生应急指挥机构。一是协调难,从职责范围来看,应急管理局主要负责自然灾害和生产安全两类,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分别由卫健委和政法委来主要负责。但是,公共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需要多部门的协调配合,卫健一家部门难以协调其他部门开展公共卫生应急工作。二是联动处置弱,在应急指挥体系中,既要有专业人士分析判断,也需要有行政决策的智慧和勇气。目前,应对新发公共卫生事件平战结合的综合联动机制不够强。疫情防控相关信息传送不够通畅以及信息安全问题同时存在,需要建立常态化的信息安全报送机制。同时,信息化孤岛问题还是不同程度地存在,特别是预防和临床融合度差。   (三)疾控硬件软件跟不上。一是基层硬件设施不到位。疫情初期,由于基层缺少较高级别的检测实验室,采样需要送往苏州或更上一级疾控机构进行,当出现新的病原体时,不仅没有侦测能力,也没有后续病原体或人群的监测能力,为后续的疫情控制造成了诸多工作不便。各县区规范化传染病院或病区建设亟待完善,规范化发热门诊与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发热哨点硬件设施也普遍不到位,很多发热门诊都没有独立的CT,哨点缺乏符合要求的隔离场所等;不少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存在建筑设施老旧、医疗设备不多、场地面积不够等问题,与现有的规范化标准及群众的健康服务需求还有较大的差距。口罩、防护服等物资贮备严重不足。二是专业人才不足。一方面,区(县)级疾控机构缺编约16%,现有编制数量低于《江苏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关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员编制按照辖区常住人口1.19‱的比例核定的要求,同时又存在非专业人员严重挤占编制的情形。另一方面,在编人员老龄化问题逐渐凸显,缺乏年轻骨干人才,人才流失情况严重,人才梯队建设出现断层,急需贮备新生力量。   (四)基层公共卫生网络建设薄弱。县级市疾控中心、乡镇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是实施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最基层的组织。一是基层全科医生难以落实、医疗水平低、技术能力差,年龄普遍偏大,导致基层对控制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起不到缓冲作用;二是社区专业人员配比少,大部分身兼多职、分身乏术,无法承担公共卫生管理中“守门人”职责。   
  二、相关建议   (一)强化事前管控,构建预测预警指标体系。一是进一步重视和提高基层公共卫生管理工作,促进临床医疗机构的公共卫生意识。将公共卫生事件的研判处置纳入医疗机构日常工作,提高临床机构准确判断公共卫生事件的苗头并及时处置报告的能力。二是深化医防结合机制,通过互派进修人员、增强技能培训等方式,提高医务人员快速识别、处置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提高疾控机构人员在临床一线工作的参与率,加大疾控与临床工作结合的紧密度。三是完善基层疾控体系工作方式,加强医疗数据云平台建设,整合各部门防控信息,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大数据处理预警技术,将报数据、管数据、用数据统筹起来,建立立体的人群健康状态的预测预警机制,通过公共卫生云平台,依法建立面向公众的公共卫生信息服务,并能及时发出预警信号,提升公共卫生服务的及时性、便捷性。   (二)深化应急统筹,建立联防联控长效机制。一是建立公共卫生应急指挥机构。做好顶层设计,建立市政府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办公室实体化运行,统筹协调疾控中心、医疗机构、社区无缝对接。畅通卫生系统内部信息通道,建立快速上报途径,减少信息中阻梗,形成临床及时发现报告、检测机构及时采样开展病原体监测、疾控及时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的快速反应联动机制。二是完善应急预案,增强其可操作性。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紧急触发机制,充分发挥应急管理部门综合应急管理的统筹协调作用,建立跨部门、跨区域的管理协调机制,高效协同、无缝衔接的防治结合机制,加强公共卫生事件实战应急演练。   (三)加大财政投入,增强基础设施与人才建设。一方面,增强硬件设施建设。一是为基层建立专业的实验室,购置先进的实验器械,加强与高校实验室、研究院建立合作关系,提高检测、科研能力。二是建立区域传染病医院或公共卫生临床中心,规范设置发热门诊,加强医院感染防控,加强医疗与疾控融合的信息共享。另一方面,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首先,要补足编制缺口,引进高级人才,填补各区疾控中心中青年人才的空缺。其次,加强基层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建立人才交流项目,注重培养复合型人才,提高公共卫生人才的专业能力。再次,改革当前事业单位绩效管理考核制度,建立合理的薪酬制度、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留住人才。最后,增设公益性岗位,提供辅助工作,减轻疾控中心职工的工作负担。   (四)强化应急准备,筑牢公共卫生网底工程。一是抓基层。完善社区治理体系,加强街道、镇(居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联动机制。首先,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发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公共卫生体系中的职能,将公共卫生事项纳入社区网格化管理,注重基层日常的应急管理能力训练。其次,加强与各区内企业联系,建立完善的联动联防机制。建立联防联控工作委员会,以创建健康单位为抓手,加强职业健康服务,便于及时监控各区内单位的公共卫生情况,做到早期预防、及时指导。再次,发挥点站作用,依托镇(区)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加强对基层全科医生的培养,充分发挥签约家庭医生的作用,不断完善家庭医生制度建设,创设多样的资金来源,提高家庭医生工作积极性。最后,加强志愿者队伍的日常培训,在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可将志愿者队伍及时作为网格员、信息员、宣传员的力量补充。二是抓设施。建立公共卫生数据监控中心,做好发生疫情设置隔离点预案。三是抓储备。建立药品、疫苗储备库。四是抓宣传。大力开展群众性的科普知识宣传和传播,将“预防为主”融入公民健康意识中,提高公众健康素养,定期开展公共卫生应急演练,提升公众的危机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承办单位:
主办苏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协办苏州市财政局;苏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苏州市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苏州市委宣传部;
办理期限:3个月答复时间:2021-05-27 11:50
办理类型:A:已经解决
答复内容:

对市政协十四届五次会议

002号建议的答复

 

市民盟:

贵单位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健全我市基层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议》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引发了全国对公共卫生体系的思考。此次疫情是对苏州公共卫生体系,特别是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一次考验,充分展现了苏州管理能力和防控水平,也暴露了短板和弱项,进一步健全基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势在必行。现将我们近年来工作情况和下一步工作思路报告如下。

一、目前工作现况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卫生健康工作,特别是十三五以来,苏州市先后出台实施《落实健康优先战略加快推动卫生计生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卫生与健康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苏州市医疗卫生资源补缺补短“123”方案》以及健康苏州“531”系列行动计划等,把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作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统筹推进。

一是启动公共卫生体制机制研究。市政协高度关注公共卫生体系机制建设,20202月下旬提出课题思路,市卫健委立即召集专家启动研究。5月份,完成《苏州市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补短板对策研究报告》,就硬件建设、机制建设和全民参与三方面短板,提出了20条举措清单,报市委市政府参考。202012月底,江苏省委省政府下发《关于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省委常委、市委许昆林书记和李亚平市长多次批示指示,要求认真研究我市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和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短板和不足,并将研究成果尽量转化进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下一步的规划和发展中去。曹后灵副市长多次专题调研,听取汇报和研究具体措施。市卫生健康委高度重视,组织专班研究,多次召开专家座谈会和论证会。所悉,发改委牵头拟定的《苏州市关于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物资保障体系的实施方案》已于31日市政府常务会议原则审议通过,拟于近日上深改组会议审议。

二是加强公共卫生硬件建设。我市超前谋划、科学规划,2018年全面启动各级疾控建设。张家港、常熟、吴江、工业园区等地采取公卫中心模式高标准建设疾控机构。2018年,市疾控中心迁建启动,新中心占地面积50亩,总建筑面积为78100平方米,项目总投资为7.81亿。昆山、太仓市疾控中心新建项目进展顺利,面积均超过1万平方米,年内即将投入使用。吴中区、高新区也已完成选址工作。

三是大力提升检测监测能力。推进核酸检测实验室建设,加快实验室硬件改造,全市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全部建成符合要求的核酸检测实验室。同时7家核酸检测基地已全面建设完成,张家港市、昆山市、太仓市、市立医院4家检测基地已通过验收并开展工作,常熟市、吴江区和市疾控中心3家检测基地正在验收中。同时,全市开设发热门诊61家,设置率、达标率均达100%,其中已建成规范化发热门诊29家。2月份,将全市示范化发热门诊建设列入市政府实事项目,目前已建成7家示范化发热门诊。启动苏州市发热门诊监测预警云平台建设,实现医疗机构与疾控机构协同监测疫情,第一时间发现并规范处置疑似病例。

四是不断加强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近年来不断加强对公共卫生特别是疾控人才队伍建设,特别是新冠疫情以来,各级医疗机构、各级疾控单位大力引进公共卫生人才,扩大人才队伍,高等院校也增加了公共卫生领域的人才培养。在最新的机构组织摸底情况来看,除了市疾控,我市县级疾控机构人员编制均已达标。为提升快速流调能力,制定《关于进一步强化新冠肺炎疫情流行病学调查工作的意见》,全市建立383组流调队伍,按县区人口数的0.5/万组建流调后备队伍181组,累计出动2.10万人次开展流行病学调查,追踪密切接触者7429人。同时,我们不断深化与高校、中疾控等单位合作,促成了南京医科大学姑苏学院、高福团队长寿中心、北京大学公众健康与重大疫情防控战略研究中心等研究载体的建设,不断培养公共卫生高层次人才。

五是加强联防联控机制,促进各部门协调工作。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苏州市立即启动联防联控机制。122日,成立了以李亚平市长为组长、分管副市长、政府秘书长、分管副秘书长、卫健委主任为副组长,各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领导小组,搭建指挥部和工作专班,严格落实属地、部门、单位、个人四方责任。固化和完善公安协助疾控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市场管理部门和卫健部门协作开展冷冻生鲜食口和经营场所的检测,外办、公安、交通和卫健组建专班共同做好入境人员管控。进一步压实属地、部门、单位和个人四方责任,把疫情防控网织得更牢更密。

二、下一步工作思路

根据国家总体改革框架,借鉴广州、上海等地经验,结合我市实际,重点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健全我市基层公共卫生体系。

(一)强化公共卫生管理机构

市、县市(区)政府要进一步强化公共卫生管理组织机构,组建苏州市公共卫生专家智库,建立健全健康评估制度,完善风险评估和定期报告制度。管理机构日常作为公共卫生、健康城市、疾病防控等相关工作的领导小组,研究制订公共卫生、健康城市规划及政策,审议重大项目,协调重大事项。发生重大紧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可转为应急指挥机构,对应上级联防联控机制,指挥调度各专项防控工作组协调应对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市卫生健康行政主管部门强化和突出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和能力建设,承担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演练、教育、培训、综合评估以及重大活动卫生应急保障等工作,协助应急指挥机构做好各项应急指挥调度工作。各县市(区)参照建立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协调机制。

(二)建设公共卫生应急信息化平台

加强公共卫生应急信息化建设,市域一体化实时收集、整合各地、各部门公共卫生相关信息,整合多源数据,推进公共卫生领域健康大数据应用。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业务信息系统功能,支撑流行病学调查数据采集和应用,实现自动预警、智慧研判、辅助决策功能。

(三)推进标准化现代化疾控中心建设

市、县市(区)加快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标准化建设,适当提高设备配置标准,按照国家编制标准逐步配齐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员,提升检验检测、流行病学调查、应急处置等能力。加强疾病预防控制行政管理职能,选优配强疾控机构主要负责人,设立首席公共卫生专家特设岗位。

(四)织密公共卫生群防群控网底

坚持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的公共卫生群防群控有效工作机制。出台《苏州市学校卫生工作指导意见》,创新校医培养方式和职称晋升机制,探索学校健康管理机构建设和管理模式,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校医队伍。按照《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要求,加强职业健康保护,开展健康企业”“职业病防治示范企业建设,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厂医制。居(村)民委员会设立公共卫生委员会,负责公共卫生和爱国卫生事务。推进互联网+卫生监督建设,加强公共卫生执法,提高监管效能。

(五)建设标准化智能化发热门诊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进一步优化业务流程,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设立公共卫生科室。推进医院合理布局预检分诊功能区,严格执行医疗机构院感制度。二级以上综合医院、中医医院和传染、儿童、妇幼、老年等专科医院建设标准化、智能化的发热门诊和肠道门诊,配足专职医务人员,常态化运行。

(六)完善传染病应急医疗救治网络

加快区域传染病应急救治补短补缺步伐。苏州市第五人民医院规划新建独立的烈性传染病救治病房楼。各县市(区)至少有1家综合医院建设独立的传染病区或传染病分院。全市三级综合医院设立呼吸与危重症学科。全市储备可转换传染病床位数达11000张,制定梯级启用方案,满足应急救治需要。全面加强对传染病医院的财政保障。

(七)提升公共卫生检验检测能力

苏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P3实验室,各县市(区)疾控机构高标准建设P2实验室。三级综合、中医、传染病、妇产、儿童医院以及二级综合、传染病医院建成符合要求的核酸检测实验室,鼓励具备条件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开展检测。构建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核心的公共卫生检验检测网络,实现检验检测结果互认和信息共享。

(八)打造高水平公共卫生人才队伍

依托高校优势资源,聚焦卫生人才培养、公共卫生与大健康管理等领域,打造产学研创新联盟。做强苏州大学健康中国研究院,开展管理干部公共卫生培训。建立苏州公共卫生高等研究院,加强公共卫生政策和卫生经济学研究。建设公共卫生实训中心,开展公共卫生医师规范化培训、现场流行病学培训。建设全民健康科普基地,大力开展全民健康科普宣传与健康教育活动。

我委将积极开展基层公共卫生体系相关政策调研,完善政策配套措施,全面提高我市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更加有力的保障市民健康。

衷心感谢您对我市卫生健康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苏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1524

 

(此件公开发布。联系人:王海涛;联系电话:65226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