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委员履职> 政协提案> 十四届四次会议

014.关于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背景下苏州产业创新发展一体化的建议

发布日期:2020-08-22

本文已被浏览过:

字号:

建 议 人:
民进苏州市委员会
建 议 号:
014

标    题:

关于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背景下苏州产业创新发展一体化的建议

建议内容:

      随着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沪苏浙皖将进一步深化合作,将长三角地区建设成为我国发展强劲活跃的增长极,成为全球资源配置的亚太门户,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打造创新包容、开放合作、领先全球的超级经济圈。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使得苏州处于战略机遇期和战略卡位区,如果把长三角区域比作展翅高飞的雄鹰,苏州恰恰是这个雄鹰的颈部,作为紧邻上海的具有同城效应的重要经济城市、创新引领城市和制造业基地,一方面需要率先深化与上海的产业创新合作,另一方面与南京、杭州、合肥等地需要加强错位互补、协同发展。

一、存在问题

1.产业重合度高,区域竞争缺乏共识性约束 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和光明日报智库研究与发布中心承办的《长三角地区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水平研究报告(2018)》指出,从产业结构相似性系数来看,上海与长三角其他省份之间相对较低,江浙皖三省间均相对较高,即江浙皖同构现象较为严重,各省市在制定经济发展规划时,缺乏地区间有效的规划协调机制。同样,在产业创新发展中,苏州各县市区尚未形成协同合力,如生物医药方面,园区、高新区等多个县市区都有自己的产业园,未能像上海一样,将生物医药产业聚集到张江高科技园区,形成集聚效应。

2.科创走廊、示范区对苏州整体产业创新带动有限 G60科创走廊沿线是中国经济最具活力、城镇化水平最高的区域之一。吴江、嘉善、青浦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是长三角一体化的中心区域。然而两者都存在着远离苏州的高端创新资源集聚区(苏州工业园区、昆山高新区、苏州科技城),不能覆盖长三角创新的另一条城市带,即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城市群,对于苏州产业创新发展的融合带动作用有限。

3.科创综合服务体系发展不足 新兴企业的背后都是一条龙的科技创新综合服务体系在支撑。例如,高新企业研发一种新药品,需要专利注册保护、人员引进落户、试验药品等,都属于科创综合服务体系。与深圳、上海等城市相比,苏州在科创综合服务能力上有较大差距,如在生物医药上,苏州很多企业需要到深圳、上海等地进行试验药的测试和评估,制约了苏州自身的科创企业发展。苏州在科技创新领域有所建树,但缺少龙头企业带动,跟深圳、上海等城市并不在一个量级,对全省带动作用十分有限。

二、对策建议

1.编制苏州产业创新地图 与长三角产业创新地图对接,提升苏州市各区县之间产业布局规划协同度、转移承接有序度、资源要素配置度,由政策引导填平补齐产业链,形成有效的产业集聚,在产业细分领域和产业链、创新链环节上,注重细化分工和协同联动。建议启动专项课题,研究上海和苏州大市范围内的产业发展战略、规划布局,开展主要产业情报分析,建立产业创新资源库,剖析产业链、创新链、配套服务链和产业创新生态体系要素,发现短板、知己知彼。

2. 提升科技创新综合服务能力 摸清苏州区域内提供科创服务的相关企业,根据需求,投资、引进适宜的科创服务企业,如针对发展高新技术的专利代办企业,针对生物医药企业的试验药品服务企业等。政府要积极为科技创新提供各种服务,面向世界前沿技术,引进高端人才,发挥在苏高校的科研能力。对创新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有较健全的市场营销网络的新兴企业,政府要在基础建设、技术资金、人才引进等各方面,提供精准优质服务,扶持企业做大做强,引领产业创新发展。

3.发挥颈部的协同带动作用,打造跨地合作体系 除汾湖枢纽外,建议规划布局甪直枢纽,形成双枢纽布局策略,长三角一体化创新示范、苏州区县一体化创新示范统筹、联动,园区牵头,昆山、吴中、吴江合作共建,建立先进的管理发展体系。未来,可将甪直、汾湖枢纽示范区扩容、连接,形成更大范围的一体化发展区。建设甪直枢纽示范区,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两横一纵的高速/快速(高架)公路(如图蓝色所示)。联合上海的嘉定区、虹桥区,以及无锡、常州、镇江、南京、合肥等城市,构建G2创新走廊,与G60创新走廊形成闭环,南北呼应、联动。

4.扶持建立多元化对接联动机制 以苏州产创中心建设为先导,设立长三角一体化XX产创基金,聚焦重点产业,兼顾关联产业,市场化运作,覆盖完整投资阶段,与科创板衔接,以基金投资为纽带,促进跨地区的产业资源协同。设立专项经费,以年度预算、政策补贴相结合的方式,鼓励扶持侨联(侨商会、侨青会、侨创会)、欧美同学会、企业家联合会、行业协会、创新联盟等组织,开展长三角一体化产业创新交流,搭建招商引智、产业合作、项目服务的大平台。

  

承办单位:
主 办 苏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会 办 苏州市科学技术局;苏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苏州市财政局;苏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苏州市交通运输局;苏州市商务局;
办理期限: 3个月 答复时间: 2020-06-09
办理类型: A (解决、已经解决)
答复内容: 民进苏州市委员会: 贵委提出的《关于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背景下苏州产业创新发展一体化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实施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是苏州在更高起点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历史机遇。苏州市委、市政府坚决贯彻落实中央重大决策,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坚持“高点定位”“全域视野”“全面接轨”三大理念,全力助推苏州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 一、工作推进情况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凝聚发展合力。我市成立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坚持靠前协调、前瞻谋划,加强系统研究,加大统筹力度,形成运转有序、协调有力的工作格局。起草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苏州任务清单,全方位加快推进我市长三角一体化工作。认真落实《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和江苏实施方案,紧扣“6+1”的工作总任务,落实好《苏州行动计划》。制定实施“三重清单”,梳理32项重点工作任务清单、20项重大平台项目清单及16项重要改革举措清单。提高认识,主动参与示范区高质量发展支持政策和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总体方案的编制工作。共建苏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研究院,成立苏州市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目前咨询研究项目初稿已形成。主动加强与长三角城市的沟通对接,坚持多向发力,纵横推动,突出苏州城乡发展辐射力、产业平台承载力、开放创新引领力,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提供苏州经验、苏州方案。 二是抢抓一体化机遇,增添发展动力。用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自贸区苏州片区建设、现代化建设试点等重大战略重叠加机遇,持续推动《上海虹桥商务区战略合作协议》《“嘉昆太”协同创新核心圈战略合作框架协议》《G60科创走廊战略合作协议》《环淀山湖战略协同区一体化发展合作备忘录》《太仓—宝山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等合作协议落地落实,共同助推长三角一体化全面开展。张家港市与绿地集团深层次合作推动高铁新城开发建设。加大对上争取力度,承接上海虹桥枢纽溢出功能,推进与上海虹桥枢纽错位发展、协同发展。为统筹研究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重大改革措施,抽调骨干赴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专班、G60科创走廊联席会议办公室等地集中办公。苏州市及县(区)党政代表团多次赴上海市学习考察,认真学习上海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成就和先进经验,更加主动深入接轨上海。参与推动省内全域一体化,召开首届苏锡常一体化发展合作峰会,与无锡、常州签署《苏锡常一体化化发展合作备忘录》;与南通签订《关于加强苏通跨江融合发展的战略合作协议》;谋划推进市域协调发展,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推进苏州工业园区苏相合作区开发建设,制定合作区理事会议事规则,研究合作区放权赋能有关事项。 三是强化交通互联互通,放大“同城效应”。委员建议的“两横一纵”高速/快速(高架)公路”,第二横与S343线位相似,一纵与S339线位基本一致。343省道是连接苏州、昆山、上海的一条主要通道,也是苏州市区通往上海的一条重要干线公路,是苏州市区东部东西向的骨架道路,更是苏州主城区中部连接上海虹桥机场的重要通道。目前,343省道昆山段(苏沪交界至昆山吴中交界段)正进行改扩建,全线按一级公路标准建设,2017年开工建设,计划2020年建成通车。343省道吴中段(昆山吴中交界至凌港路段)全线按一级公路标准建设,已于2016年建成通车。343省道吴中段(凌港路至S230段),凌港路至吴淞江大道段现状为一级公路,吴港江大道至东环高架南延段现状为二级公路。339省道是苏州市重要的横向干线公路,为太仓港的快速疏港通道,是太仓、昆山两市之间的快速连接通道。目前,339省道全线按一级公路六车道标准建设,设计时速60公里/小时~100公里/小时。此外,苏州市以苏州北站规划建设为引领,加快苏州南站、张家港站、太仓站等“二主九辅”高铁站规划建设,共同打造长三角国家级高铁枢纽体系。沪通铁路一期工程已开始联调联试;通苏嘉甬铁路工可已上报,获上海铁路局工可预审;沪苏湖铁路初步设计已批复,正在进行开工前准备工作;沪通铁路二期项目可研已批复;太仓港口支线铁路项目已于2019年12月开工建设。加快推进省际断头路建设,锦淀公路对接青浦崧泽大道、太仓岳鹿公路对接嘉定城北路等省界“断头路”已贯通;康力大道对接东航路、曙光路对接复兴路、岳鹿公路对接城北路等项目有序推进;沿沪大道对接胜利路等9条道路正在开展前期工作。苏州至台州高速公路,已完成全段及南段工可报告编制;沪宜高速苏沪衔接段(S16公路)国土空间规划报告通过审查,正在编制工可报告。苏州市域S1线对接上海轨交11号线,正加快建设。加强与长江沿线重要港口对接联动,推动太仓港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重要组成部分和集装箱干线港,提升长三角“北翼”港口群整体竞争力;研究构建“一环七射”的内河集装箱运输核心通道,形成江河海一体、水公铁联网的水运发展体系。 四是深化协同协作,构筑科创高地。围绕上海“五个中心”建设,积极打造“三大基地”,与上海实现了科技创新券通兑通用,中科院硅酸盐研究所苏州研究院、同济大学太仓高新技术研究院、中科院上海技物所苏州研究院等一批“大院大所”相继建成投用,成功引进沪工机器人、威马汽车、银桥泰越(昆山)人工智能产业投资中心等一批项目。发挥西工大航空领域研发优势,积极培育发展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航空“大产业”。联合东华大学创建“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推动纺织产业创新发展、高端发展、融合发展。以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材料板块研究所和企业联合创新中心为基础,共建江苏先进材料技术创新中心。积极探索新型“飞地经济”,谋划推进吴江-泗阳合作产业园。深度融入G60科创走廊建设,推动G60科创走廊智能驾驶产业联盟、产业园区联盟等建设;苏州工业园区、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相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入选G60科创走廊工业互联网标杆园区;胜利精密制造、协鑫光伏等11家企业入选G60科创走廊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赛飞工业互联网研究院、二元(苏州)工业科技等8家工业互联网平台入选G60科创走廊第二批工业互联网平台推荐目录;江苏亨通工控安全研究院、苏大相城机器人与智能装备研究院入选G60科创走廊第二批专业服务机构推荐目录。 五是突出共建共享,夯实发展内涵。对符合国家跨省异地规定的四类异地就医人员实现直接刷卡结算门诊费用;苏州科技城医院与上海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合作建设肿瘤中心;相城区人民医院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签署合作协议,挂牌“长三角合作医院”。吴江区与嘉兴市秀洲区启动了交界河流清溪河(王江泾断面)的联合清淤行动,推进共建共治共享。昆山市与嘉定区、青浦区设定了“联防联治区”。太仓市与宝山、嘉定三地共建新浏河清水通道维护区及“嘉太生态区”,并开展大气监测合作。围绕公路超载、营运车辆监管、固废水上非法转运等开展跨区域联合执法行动。开展智慧警务建设,通过警务大脑、纵横工程等一系列重要系统工程的建设,搭建了深度应用中心。2019年,开通毗邻公交线路5条,省界收费站撤销工作有序推进。 六是协同推进一体化示范区建设。以更高站位、更高质量推进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共同参与示范区总体方案及各类专项规划编制、执委会工作组筹建、示范区政策争取等重点工作,积极向国家、省争取相关政策,提出建议和反馈意见百余条,将苏州的研究成果和诉求融入示范区规划和政策之中。深入贯彻落实《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总体方案》,印发《苏州市关于落实<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总体方案>的重点任务分工》,推动示范区各项建设工作落到实处。贯彻落实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执委会生态环境工作会议精神,下发我市示范区生态绿色发展建设分工方案。积极对上争取,吴江区一体化示范区重点项目建设获得2020年中央预算内资金1.4亿元。 七是创新推介模式,打造苏州城市“热力图”。2020年1月3日上午,“苏州开放再出发”大会发布了“苏州开放创新合作热力图”,包括“投资考察线路图”、“平台载体导引图”、“产业用地供应图”、“投资合作机会图”,生动、全面推介苏州营商环境、投资政策和投资信息空间布局,为全球资本选择苏州、投资苏州定制“一揽子”攻略。5月18日,在苏州产业链全球合作云对接活动启动仪式上,又发布“苏州开放创新合作热力图”的第五张图——苏州产业链全球合作对接图线上开通,打造“永不落幕”的产业链全球对接平台。“热力图”突破条线部门、行政区域之间的界限,把碎片化信息汇总归纳梳理,打造成若干条“珠串”,整体推荐给全球投资者。目前“热力图”总点击量达数十万次,微信公众号关注活跃用户超5000个,提供项目对接线索近500个。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背景下,“热力图”已成为我市高水平开放和高端投资营商环境的展示窗口,成为“苏州最舒心”营商服务品牌的实践平台,成为在线招商“硬核神器”,也成为我市招商引资实现“开门红”的重要推手。此外,苏州市委组织部紧扣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和重大战略,设立“苏州开放创新合作热力图运维专班”,负责“热力图”的管理维护、宣传推广应用,争取为苏州开放型经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二、下阶段工作打算 为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和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要求,确保国家《规划纲要》、省《实施方案》及市《行动计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有力有序有效推进落实。下阶段,从以下七个方面积极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工作。 一是聚焦要素集聚共享,将苏州建设成长三角协同创新新高地。积极参与建设区域内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协作和科技服务网络,共同提升长三角科技创新的影响力和辐射力。积极参与G60科创走廊建设,努力成为上海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协同创新区。做好嘉昆太产业一体化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努力走出一条协同创新发展的新路子。加快构建完善虹桥—昆山—相城、嘉定—昆山—太仓合作新机制,加强与虹桥国际开放枢纽联动。 二是聚焦设施互联互通,将苏州建设成长三角畅通便捷新枢纽。推进沪通铁路一期、南沿江高铁建设,力争完成通苏嘉甬铁路、沪通铁路二期前期工作并开工建设,开工建设沪苏湖铁路;加快推进苏州北站综合客运枢纽研究,继续深化苏州机场规划研究。推进苏州至台州高速公路(江苏段)、沪宜高速(S16公路)前期工作,推动复兴路对接曙光路、康力大道等断头路完工通车。加快太仓港成为上海港远洋集装箱运输的喂给港建设,实现物流大港向物贸大港的转变。发挥“苏满欧”陆路通道作用,探索苏州-上海海铁联运班列等合作形式,提升“苏满欧”中欧班列服务长三角国际物流能力。 三是聚焦生态共保联治,将苏州建设成长三角绿色发展新典范。健全生态环境协同保护机制,研究跨区水事协同、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补偿机制、受益和投入共建共治共享机制等,协同推进太湖、浏河、太浦河等水环境整体改善。协同研究建立跨行政区域生态补偿机制,对上游水资源保护和污染治理的投入给予补偿。 四是聚焦服务便利共享,将苏州建设成长三角幸福宜居新天堂。推广医疗保险异地就医结算系统,探索建立双向转诊和同级医疗卫生机构检查结果互认制度,推动形成区域联动的医疗保障体系。加快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与其他城市共建养老服务设施。积极探索与教育资源共享共用,加强高校资源合作共享,引进优质中小学教育资源。强化市民卡功能,推进跨地区、跨业务应用。 五是聚焦区域协同开放,将苏州建设成长三角交流合作新门户。学习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政策制度,深化金融领域开放创新,推动制造业创新发展、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和总部经济发展。积极参加长三角区域信用体系专题组例会,按照信用专题组重点工作计划做好落实工作,鼓励信用服务机构积极参与区域信用惠民工作。发挥上海证券交易所苏州服务基地作用,支持更多优质科创企业上市。加强金融规划衔接和前瞻性研究,深化具有苏州特色的金融改革创新。深入实施长三角地区农产品流通战略合作,推进长三角食用农产品企业信息追溯建设和共享。持续优化口岸通关流程和作业方式,积极探索海关监管模式改革创新。 六是聚焦体制机制创新,将苏州建设成长三角改革发展新样板。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管理,在企业登记、土地管理、环境保护、投融资、财税分享、人力资源管理、公共服务等政策领域建立政府间协商机制。探索建立长三角区域违法信息数据库,强化环境联防联控、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执法联动,提高区域执行协同性。加强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互联共享,建立统一信息发布和披露制度,积极配合建立及参与长三角产权交易共同市场。探索建立跨区域产业转移、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园区合作的成本分担和利益共享机制、税收征管协调机制、利益争端处理机制,完善重大经济指标协调划分的政府内部考核制度。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向上积极争取中央、省级资金支持,加强资金统筹,有效整合各类资金。加强科技创新驱动和区域合作互动,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注重财政政策精准发力,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和放大作用,通过加大专项资金支持力度、做大政府投资引导基金、强化金融和人才扶持等方式,吸引各类社会资本投入先进制造业领域,创新集聚高端资源,助力企业提质增效,努力构筑具有一流竞争力的产业生态系统。 七是瞄准“高质量”,协同建设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紧抓国家《规划纲要》把吴江纳入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战略机遇,积极向国家、省争取相关政策,凝心聚力共同谋划好示范区发展,要加快融入一体化示范区建设。推进水源地生态补偿,从源头上保障东太湖水源地安全。推进元荡等湖荡岸线贯通,提升淀山湖、元荡汾湖等沿线生态品质。依托吴江古镇群落,共建以水为脉、林田共生、城绿相依的自然生态格局。协同探索区域一体化制度创新及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走出一条生态与发展相得益彰、跨行政区域共建共享的新路。 苏州市发改委 2020年6月9日 联系人姓名:柳绪宁 联 系 电话:68616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