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委员履职> 政协提案> 十四届四次会议

015.关于在 “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吴门医派金字招牌作用的建议

发布日期:2020-08-22

本文已被浏览过:

字号:

建 议 人:
民进苏州市委员会
建 议 号:
015

标    题:

关于在 “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吴门医派金字招牌作用的建议

建议内容: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是国家重要决策部署,苏州市注重发挥文化软实力优势,打造吴门医派走出去等对外交流品牌项目,在意大利威尼斯市、波兰新松奇市、法国格勒诺布尔等城市进行欧洲巡展,提高了我市中医药从业人员的国际视野,有利于我市中医药产业发展和社会经济的推动,提高我市在国际卫生领域的贡献度,提升城市影响力。日前,习总书记对中医药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要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充分发挥中医药防病治病的独特优势和作用,李克强总理作出批示,指出要大力推动中医药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药品研发,推动中医药在传承创新中高质量发展。吴中多名医、吴医多著述、温病学说倡自吴医自古吴门医派独树一帜,新时代下吴门医派将面临更大挑战。民进苏州市委课题组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走访有关政府部门和中医院进行调研。调查显示,苏州全市共有中医医院8所,中西医结合医院4所,中医(中西医结合)门诊部46所,中医诊所310所,但全市中医的医师、床位对应就诊人次,住院人次都只占全市总数15%上下。大众轻中医重西医的观念仍然严重,国际化复合型人才急缺,中医理论研究需深入等困难,吴门医派如何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为全世界人民健康谋福祉,仍需努力研讨和突破,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作出贡献的显著优势。

一、存在的问题

1.投入力度不够。一是调查显示,我市11个医疗机构制剂室普遍存在资金投入不足,设施老旧,技术力量较弱,制剂质量标准较低等情况;二是广大老百姓对中医认知度、认同度不够。三是对标我国中医药标准,吴门医派评价标准有待完善。

2.高精尖人才缺失。一是缺少名医,且年纪都偏大。年轻中医师缺乏传统中医思维,西化倾向严重;二是缺少国际复合型人才。在一带一路建设的大环境下,吴门医派要保持长久活力,必须要有中医药国际复合型人才,一带一路沿线涉及60多个国家,除英语外还有很多语言体系,需要既精通吴门医派又熟练掌握相关语种的人才严重缺乏。

3.保护传承乏力。一是药方传承不够,吴门医派中过去民间广为流传、行之有效的中医治疗方法,现已不复存在。久经几代人应用的秘方散落民间,开发利用率不高。二是2000多种近1万册古籍未能很专业地保管;中医药博物馆在违章搭建的居民群屋中艰难维系;名医故居尚在但却未能很好的保护起来。

二、对策建议

1.以吴门医派国际化为方向,加强中医药专业人才的培养。一是建立健全吴门医派大师遴选体系和中医人才培养机制。完善对吴门医派非遗项目传承人和传承学生的激励机制。二是加大对吴门医派人才外语、中医药标准化等多种专业技能培训,建立境外大学或教育(中心)基地开展跨境教育,适应全球一体化发展格局,吸引一带一路国家的留学生参与。通过引进来,走出去的互派模式,吸引人才,培养人才,推动国际型吴门医派人才队伍的建设。

2.以吴门医派标准化为重点,完善中医药规范化评估体系的建设。进一步深入研究吴门医派的医药理论体系,医药术语及相关产品的临床评价、质量控制、药理病毒、产品注册、生产工艺等要丰富案例形成大数据化存储,建立具备中医药特色的标准规范,树立吴门医派的国际权威。

3.以挖掘吴门医派的文化价值为核心,研究推介中医养生文化。明确中医养生理念在全球健康绿色生态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抓住一带一路创设的机遇平台,积极推广传播养生文化。一方面推广吴门医派内养”“治未病等健康理念,另一方面开发形成吴门医派传统针灸等诊疗技术,膏方等养生产品的规范化制作标准,创制特色鲜明,技术适宜,服务规范的预防保健养生产品和健康生活方式,在专业论坛、公益医疗援助中发挥作用并大力推广。

4.以提升吴门医派服务能力为着力点,加强对吴门医派的宣传推广。一要提增政府投入,将吴门医派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申报。建立财政补助资金专项管理办法,发挥项目建设优势,链接宣传、工商等部门的专业优势,提升品牌建设能力。二要固本强身,加强基地平台建设。首先,提升中医药博物馆的保护和利用价值。扩大中医药博物馆面积,形成吴门医派神韵,集休闲、疗养、治疗、膳食、百草园等为一体的特色中医基地。其二,要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吴门医派推介平台。需要建立吴门医药古籍和传统知识数字图书馆,实现数字化、影像化记录。同时,利用好数据资源创建形成具有在线学术交流、健康公益宣讲等作用的平台和网络。其三要开发文旅融合之路。充分利用中医药博物馆、名医故居等吴门医派历史资源,开辟好医旅融合发展的渠道和产品,充分发掘其潜在的旅游和文化交流价值,建立起在线交流和实地考察站点。努力做到,走好一带一路,服务好全球民众,丰富好新时代开放发展的苏州文化形象。

  

承办单位:
主 办 苏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会 办 苏州市财政局;苏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办理期限: 3个月 答复时间: 2020-06-24
办理类型: A (解决、已经解决)
答复内容: 李萍委员: 民进苏州市委员会提出的《关于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吴门医派金子招牌作用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瑰宝,在促进文明互鉴、维护人民健康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中医药作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交流合作的独特资源和重要内容,取得显著工作成效。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以及国家《中医药“一带一路”发展规划(2016-2020年)》要求,我市注重发挥文化软实力优势,打造“吴门医派走出去”等对外交流品牌项目,借势“一带一路”,弘扬中医药文化,为推动中医药文化的发展和弘扬贡献力量。 一、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吴门医派传承发展工作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我市吴门医派传承发展工作,多次调研吴门医派传承发展工作。早在2017年就出台了《苏州市传承发展吴门医派特色实施方案》,2018年又将吴门医派传承创新列入《卫生与健康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不断加强吴门医派传承发展体系和机制建设。 (一)设立吴门医派专项经费 2019年8月16日市长李亚平调研我市中医药工作发展情况,并提出在高原上筑高峰的期望。要求做好吴门医派专项经费的落实工作,计划每年1000万。主要用于人才培养和专项研究、古籍保护与挖掘、博物馆维修、开发传统技艺产品等。 (二)拟召开“一带一路”中医药国际合作交流暨吴门医派传承发展大会 为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医药文化及医疗技术交流,扩大苏州吴门医派国际影响力,拟于2020年在苏州举办“一带一路”中医药国际合作交流暨吴门医派传承与发展大会。经前期逐级上报,已得到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批准支持,并在今年部门预算中安排会议专项经费,用于支持大会的召开,目前因疫情原因延期或择期进行。 (三)抢救性保护与挖掘名医故居中医药博物馆 2020年5月7日,曹后灵副市长带领市卫健委(中医药局)、市资源规划局、市发改委、市住建局等相关部门赴姑苏区专题调研吴门医派传承发展,实地考察了叶天士故居、曹沧洲故居、苏州市中医药博物馆,并召开座谈会。我委积极建议市委市政府结合目前苏州推出的“姑苏八点半”品牌,着手对名医故居、中医药博物馆进行抢救性挖掘保护,恢复有代表性的国药堂号,展示传统制药工艺,打造吴地中医药文化旅游特色街区,成为姑苏古城的一张文化新名片,为建设“硬核”姑苏作贡献,向世人展示苏州文化的综合实力,推进苏州医旅融合之路发展。 (四)高度重视中医药产业发展 今年五月市委市政府出台《全力打造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地标实施方案》,提出推进中医药产业发展思路与目标,2020年4月29日,市委研究室调研我市中医药产业发展情况,并建议苏州要做强做优中医药产业,必须明确“抢抓机遇、聚焦创兴、突出融合、重振品牌”的工作思路。一是规划建设医疗机构联合制剂中心。我市医院制剂室面临严峻挑战与发展瓶颈,为推动我市医药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拟规划建设市级联合制剂中心,集众家医院力量。联合制剂中心可成为开发新产品、新制剂、新技术、新材料的实验场所,提供更好的制剂研究平台。在“共享、共建、共管”的理念下,建立我市中医药产业集群,实现规模化、规范化生产,打造中医药产业品牌,为广大群众提供更多、更优质的中医药服务。二是加强传统经方研发转化。在我市医疗机构和民间还沉淀着不少经方、验方,大力发掘吴门传统经方、名老中医验方,进行再研究、再开发、再申请,创新举措扶持药品研发申报,帮助提高审评审批,传承发展吴门医派特色,打造新时代吴门医派健康产品,促进吴门医派健康产品在各个领域的使用,也是促进吴门医派传承发展提高研发水平的有效途径。 二、完善吴门医派人才体系建设 (一)加大中医药人才培养力度 一是大力实施中医药师承工作,建立师承教育体系。目前建有1个全国中医学术流派工作室,9个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其中国家级3个、省级3个、全国基层3个。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17人(已逝7人),其中国家级10人(已逝7人),省级7人。二是组织开展省名中医评选工作,截止目前,我省开展了5批省名中医评选工作,共评选出534名,我市共入选59名。2020年公布的100名中,我市有10名。下一步将与市人社部门加强沟通,争取启动苏州市名中医评选工作。三是组织完成2020年省“西学中”高级人才研修项目报名工作,共83名临床医学专业技术人员报名,准备迎接选拔考试。 (二)加强基层中医药人才培训 苏州市中医医院及张家港、常熟等地,定期组织开展中医适宜技术、中医药健康管理等培训,已培训基层卫生技术人员1000余名。 (三)加强中医药高端人才引进培育 近年来,我市通过搭建吴门医派教育平台、引进中医药特色专家团队等途径,加强中医药人才建设。下一步,我委将积极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努力创新高端人才引进模式,完善人才保障机制和人才激励政策。 三、做好吴门医派文化传承保护工作 一是做好非物质文化申报工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传承人申报上,目前已有尤氏针灸、闵氏伤科、郑氏妇科等项目分别进入国家、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其中国家级项目1项、省级项目7项、市级项目12项,同时还先后命名了医药类项目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1人、省级 1人、市级 13人。二是发挥吴门医派研究院作用。2013年吴门医派研究院挂牌成立。成立至今共梳理吴门医派清代以前医家生平85位,编撰出版《吴中医家与医著》、《吴中名医碑传》等5部著作,整理吴门医派专题医案5部,出版《温疫论》仿古书一函两册,待出版著作9部。同时我委于今年5月启动吴门医派脉络梳理项目,以我市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江苏省名中医为切入点,追溯传承脉络体系;拟全面收集整理经方验方,建立信息数据库,实现名方信息的检索、查询、应用、开发和数据共享。 最后,感谢您提出的宝贵意见和建议,也衷心希望您继续关心和支持我市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苏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苏州市中医药管理局 2020年6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