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委员履职> 政协提案> 十四届四次会议

010.关于加强应用基础研究 提升我市核心竞争力的建议

发布日期:2020-08-22

本文已被浏览过:

字号:

建 议 人:
九三学社苏州市委员会
建 议 号:
010

标    题:

关于加强应用基础研究 提升我市核心竞争力的建议

建议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抓住大趋势,下好先手棋,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是支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战略,中美贸易摩擦更加使我们认识到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严重性,以及创新发展和科技驱动的紧迫性。虽然我市的经济总量位居全国前列,但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能力并没有同步提升。如在研发投入方面,苏州2018R&D支出占GDP比重为3.23%,落后于北京(6.17%)、深圳(4.20%)、上海(4.16%)等主要城市;在产业技术方面,苏州仅有生物药、氮化镓等少数领域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在创新载体方面,苏州缺乏重大科技创新载体布局,纳米真空互联试验装置”“国家生物医药技术创新中心等一批平台仍处于预研阶段,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排GDP过万亿元城市的最后。为在更高水平层次推进我市应用基础研究,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建议:

1.制定发展规划。发挥长三角一体化、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等国家战略叠加的优势,统筹全市各板块力量,顶层规划全市应用基础研究布局,融入到长三角总体规划。特别要与上海融合发展,做到他建我用;与上海科创中心错位发展,做到他无我有

2.结合产业需求。组织实施研究项目要有所为有所不为,紧扣高科技领域和前沿必争领域,同时结合苏州实际,如生物医药、纳米材料、人工智能等产业需求,推动应用基础研究重大项目实施。

3.引进创新资源。全市各板块要在夯实大项目招引工作的基础上,建立、完善专业的科技招商队伍,锤炼甄别关键核心技术的眼力,提升判断项目潜在价值的脑力,加强引进优质创新资源的臂力,涵养长期培育科技项目的耐力,积极主动争取国家重点实验室、大科学装置、高水平创新研究院落户。

4.四级联动投入。加大市、区(县)两级财政对基础研究的投入,逐步提高R&D支出占GDP比重。同时更大力度争取国家级和省级资金和项目支持,吸引海内外高水平科技创新人才和团队。

5.推动企业创新。与国内外龙头企业合作,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基金的撬动作用,调动社会资本积极性,通过市场驱动求得关键技术突破,推动企业成为创新主体。

6.培育科技载体。选择已建的国家级科技平台或有望成为国家级科技载体的项目进行重点培育,助推昆山曙光超算中心、昆山深时数字地球计划、园区纳米真空互联装置、园区生物药创新中心、第三代半导体创新中心、相城材料创新中心等成为技术育成和转化的策源地。

  

承办单位:
主 办 苏州市科学技术局
会 办 苏州市财政局;
办理期限: 3个月 答复时间: 2020-06-28
办理类型: A (解决、已经解决)
答复内容: 对市政协十四届四次会议第010号提案的答复 九三学社苏州市委员会: 你们提出的《关于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提升我市核心竞争力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苏州科技创新工作进展 近年来,苏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系列重要讲话指示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省部署要求,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抓要事、解难事、谋大事,推动科技创新重点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2019年,全市财政性科技投入达181亿元,增长19%,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25%,提前一年完成“十三五”目标;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16599.55亿元,占规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49.4%。 一是创新载体建设有新成效。以布局和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创新载体为抓手,市县联动协同推进,积极落实长三角一体化、苏南自创区和江苏自贸区等国家战略。国家超级计算昆山中心、长三角先进材料研究院、苏大附一院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获批建设,深时数字地球国际大科学计划启动实施,生物医药技术创新中心、第三代半导体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正式上报科技部。市产业技术研究院核心团队已组建到位,全市累计建设新型研发机构58家,集聚各类科研人员近4000人,衍生孵化企业736家,孵化企业实现销售收入86.2亿元。 二是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有新突破。完善《苏州市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实施细则》,简化政策兑现流程和申报材料;强化辅导培训,举办各类活动102场、培训1.1万人次,落实重点科技创新政策减免企业所得税约84.77亿元,同比增长33.13%。2019年3442家企业纳入省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入库数量继续保持全省第一,高企申报量4675家、增长71%,认定高企3160家、有效高企7052家、净增高企1643家,均为全省第一。加大科技型上市企业培育,2019年新增35家省级上市培育企业,科创板上市企业6家,全国第三。 三是高端人才引育有新进展。积极推进《苏州市引进顶尖人才“一人一策”实施办法(试行)》、《苏州市高层次人才举荐办法(试行)》等系列政策的出台,坚持市场导向,放宽年龄、学历限制;突出产业导向,围绕区域重点特色产业加大人才选拔力度。今年姑苏人才计划立项支持人才团队项目243项,增长25.2%;新增7个重大创新团队项目,增幅75%,;新增省企业类双创人才97人,连续13年列全省第一;累计262人入选“千人计划”专家,其中创业类专家135人,列全国大中城市第一。制定《关于支持外籍人才参与科技创新的若干举措》,新引进长期外国专家数874人,217名海外专家入选第九批“海鸥计划”。 四是产业发展支撑有新提升。加强产业前瞻性技术应用研究,推进重大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2019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奖1项、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组织开展核心技术产品遴选,195家企业产品入选《苏州市核心技术产品目录》。围绕加速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创新组织实施临床试验机构能力提升计划,开展临床试验能力建设项目70个、医工结合项目8项,实现市级三甲医院GCP资质全覆盖。全市获国家新药创制项目2项、临床批件35件,信达生物、基石药业、亚盛药业等一批企业先后上市,集聚创新型、龙头型生物医药企业数量占全国30%。 五是创新生态环境有新面貌。深化产学研合作交流,组织各类科技交流活动30多场,服务企业超过5000家。开展科技政策评估,梳理110个政策点。出台《苏州市市级科技信贷风险补偿项目实施细则》等科技金融配套政策,天使投资引导资金累计立项子基金25个,募资总额42.45亿元,投资项目125个。“科贷通”累计为6401家科技型企业解决贷款420亿元。研发服务共享平台入网仪器51118台套,原值381亿元,服务范围覆盖上海、南通、连云港等长三角城市。拥有省级众创社区7家、省级众创集聚区4家,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分别达到118家和213家,位居全省首位。 同时,我们也认识到苏州科技创新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特别是体现原创性科技创新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较薄弱、短板依然突出。如研究与实验发展投入强度不高,落后于北京、上海、深圳和南京等先进城市;缺乏能够代表国家创新战略布局的重大创新载体,尚无国家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产业科技创新原创性成果不多,仅有生物药、氮化镓等个别领域能够跻身国际先进水平。 二、更高水平推进应用基础研究工作打算 1、强化规划引领和系统部署应用研究。按照市“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的统一部署,认真分析梳理全市应用基础研究基础和现状,研究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科技创新的重大需求,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重大创新载体、创新人才集聚、原始创新投入等方面系统部署应用基础研究,切实将应用基础研究纳入到“十四五”科技发展规划中,建立健全全市强化应用基础研究的常态长效推进机制。同时紧扣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发挥全市各板块和省级以上高新园区作用,合力提升应用基础研究创新能力。以“他建我用”“他无我有”的理念积极融入上海科创中心,充分借鉴和利用上海科创中心高能级平台,并与其错位发展,助力我市应用基础研究。 2、结合产业需求实施应用研究项目。系统分析研究我市产业需求和优势,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紧扣生物医药、纳米材料、人工智能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高科技领域和前沿先导领域,组织实施应用基础研究项目。一方面发挥在苏高校、科研院所、在苏研究院等作用,在上述领域开展前瞻性应用基础研究,每年实施50项左右的重点项目,力争为我市先导产业发展提供高水平的创新源动力;另一方面激发我市规模优势企业、核心骨干企业的创新意愿,着力加大创新投入力度,每年组织实施100项重大应用研究和产业化项目,不断夯实和提升我市企业应用研究成果转化能力。 3、健全队伍搭建平台大力引进创新资源。发挥市产业技术研究院作用和优势,创新机制推动全市各板块建立完善科技招商,加快聚集国内外高科技资源,科学合理布局应用研究机构。加强对各市区产业基础调研分析,紧密结合各大板块创新需求,根据各板块产业规划重点,针对性吸引全球高端人才团队和项目来苏州落地,有的放矢地协调资源建设一批集技术研究、成果转化、企业孵化等功能于一体的技术研究所,促进全市协同提升应用研究和成果转化。以市产研院资源平台为基础,整合各板块平台,提升平台资源招引能力,避免同质化,将招引资源对接到最合适的板块。力争用三到五年的时间,布局建设 50家左右的技术研究所,集聚千名科研人才,打造苏州科技创新新动能。 4、上下联动切实加大应用研究资金投入。落实省关于财政科技投入资金年增幅12%的要求,加大市、区(县)两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2020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中财政科技投入资金预算比上年预算增幅12%以上,力争达到200亿元,不断加大财政科技资金在应用基础研究上的投入,力争全社会R&D支出占GDP比重达3%左右。组织开展2020年省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有效做好辅导和推荐等工作,引导各类创新主体积极申报,力争帮助企业、高校等创新主体争取省级以上各类科技计划项目5000项、扶持资金20亿元左右。深入实施姑苏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计划,大力吸引海内外高水平科技创新人才和团队,力争新增市重大创新团队5个左右、创新创业领军人才250人以上。 5、强化天使投资引导力度推动企业创新。进一步推进科技金融市县联动,更广泛地支持我市科技型企业发展。完善天使投资阶段参股政策,放宽市天使投资阶段参股子基金注册地要求,扩展至苏州大市范围,健全天使投资子基金设立要求,将子基金全市域投资项目数和服务能力作为重要考量指标,引导各县市充分利用天使投资基金服务辖区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加强人才企业金融扶持,参与组建规模2亿元的姑苏人才基金,借力社会资本服务人才创新创业。联合药明康德龙头企业,探索设立规模100亿元的大健康产业投资基金,通过市场驱动支持生物医药企业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夯实生物医药企业主体地位,着力打造生物医药产业地标。 6、培育科技载体增强应用研究源动力。制定出台《加快全市科技创新载体建设助力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全面强化科技载体建设。实施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引领工程”,瞄准世界科技领域,立足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吸引包括诺贝尔奖获奖科学家在内的全球顶尖人才,布局建设“姑苏实验室”,打造国家实验室“预备队”。加快纳米真空互联实验站建设,力争在十四五期间成功争创国家大科学装置。大力推进省部共建放射医学与辐射防护国家重点实验室、细胞研究与应用科学设施、国家超级计算昆山中心等重大载体建设,加快推进深时数字地球大科学计划,聚焦生物医药、第三代半导体等优势领域建设若干国家级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和制造业创新中心,推动建设一批技术育成和转化的策源地。 苏州市科学技术局 2020年5月27日 联系人姓名:廖希明 联 系 电话:65233149 抄 送:市政府办公室、市政协提案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