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委员履职> 政协提案> 十四届一次会议

011.关于以“互联网+”助力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的建议

发布日期:2017-09-13

本文已被浏览过:

字号:

建 议 人:
九三学社苏州市委员会
建 议 号:
011

标    题:

关于以“互联网+”助力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的建议

建议内容:
  中医药在社区具有广泛的群众需求,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卫生服务新模式。这一模式充分利用我国中医药资源,充分发挥中医特色与优势,为社区居民提供优质、价廉、方便的基本卫生服务。由于社区中医药人员缺乏、现有人员素质不高、医保定价不合理和中药煎药服务难以提供等等,制约了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深入发展。近年来,国家积极鼓励中医药事业与互联网医疗融合发展,2016年2月,国务院印发了《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提出推动“互联网+”中医医疗。“互联网+”中医药将成为解决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的有效途径。
  根据目前比较成熟的互联网应用技术,“互联网+”可从几个方面助力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如“O2O+中医”服务,患者在线上预约医生,线下就诊,不仅能便捷解决患者病痛,还能优化医生资源;社区中医网上预约挂号服务,通过互联网技术可以实现在线预约诊疗、候诊提醒、划价缴费、诊疗报告查询、药品配送等便捷服务;线下中医馆与线上移动端相结合,特色中医馆作为社区医院的补充,结合互联网推广,能有效缓解社区中医医生资源少的矛盾;互联网+集中煎药服务,由集中煎药企业代替患者煎煮中药,并借助“互联网+”将煎好的中药快递派送到病人手中等。
  以“互联网+”助力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的建议:
  一、合理调整中医服务的定价目前中医服务定价没有充分考虑不同中医服务的简繁难易差异。针灸、推拿等技术要求高、劳动量大的中医服务应该适当提高服务定价,这样医生才愿意提供服务。中药煎药的定价也应适当提高,对于保证中药质量有一定作用。
  二、通过网络平台更好的为社区居民服务目前中医医生资源紧缺,两极分化严重,名中医挂号一号难求。利用网络平台做好名中医进社区工作,能很好的扩大中医影响力,对社区普通中医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既提高了社区中医诊疗水平,又方便的解决了社区居民健康问题,有利于中医药在基层医疗结构的发展。
  三、加强中医药服务在门急诊中的应用研究中医自古以来对许多急症治疗与慢性病的调理都有显著效果,而中医本身就是以治疗急症、危重症为主要内容,中医急诊学发展史就是中医药学发展史的缩影,只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现代医学的涌入,从事中医急诊的人越来越少,很多中医药工作者也逐渐将研究的重点转到慢性病的防治上。中医的一些服务手段,如刮痧、火罐等对于缓解一些常见病如感冒等是非常有效果的。未来随着分级诊疗制度的实施,更多的病人会到基层医院就诊,医生可能不需要开一堆西药,而开出一个中医服务作为治疗手段。
  四、扶持集中煎药和中药颗粒剂企业发展中药煎药过程繁琐,要求高,是中医药广泛发展的制约环节。分散的代煎药服务,不利于药材质量、炮制流程的监管。集约化的中药煎药服务或者免除煎药环节的中药颗粒剂的发展,借助互联网技术,建立代煎药和颗粒剂生产企业的企业标准、流程规范和监督体系,可以保证代煎药的质量,集约化的管理也减低了监管的难度。这些服务和技术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有效解决了中药使用的最后煎药难题。中药颗粒企业通过规范质量标准和生产质量控制生产出高质量的中药颗粒剂,实现中药企业转型升级。
  五、加强中医药信息化建设建立符合中医药规律和特色的远程诊疗平台,创新开发中医健康识别系统、智能中医体检系统、经络健康辨识仪等中医辨识、干预设备,以及用于中医诊疗的便携式健康数据采集设备等,通过互联网直接将舌、面、脉原始数据与分析和其他检查报告发送到医院的医生工作站,辅助医生诊断,不仅方便主诊医师随时调阅和临床研究的需要,还为患者评价中医疗效提供了客观依据。
  六、保障中药材质量安全借助互联网技术,建立一套支持全产业链、具有公信力的质量追溯体系来统一监督中药产品各环节产品质量。从建立道地药材检验基础数据库开始,构建全程质量追溯体系及所需的一切配套基础数据库和标准,利用互联网、物联网等构建追溯体系,最终达到“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数量可计、质量可检、等级有据”的六大核心信息链条,保障中药材质量安全。
  七、加强基层中医队伍建设培养加强对基层中医专业人才队伍培养,构建国家与地方联动的扶持和激励机制,大力提高基层专业人员待遇,立足当前、着力长远,切实解决基层中医专业人才匮乏现状。
  

承办单位: 主 办 苏州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会 办 ;
办理期限: 3个月 答复时间: 2017-5-31
办理类型: A (解决、已经解决)
答复内容:                     对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第011号提案的答复
九三学社苏州市委员会:
  你们的“关于以‘互联网+’助力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的建议”收悉,现回复如下:
  一、合理调整服务价格
  中医药服务具有“简便验廉”的特点,近年来,我市大力深化医改,改革服务收费机制,按照省医保目录将中成药、中药饮片、中药制剂纳入报销范围;同时将针灸、推拿等适宜的中医药技术纳入报销范围。增设辨证论治费,中医诊疗项目价格提高30%-50%。
  二、促进优质资源下沉
  为进一步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促进医疗卫生资源下沉,推进中医中药走进基层,提升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人员服务能力,努力构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一方面,在城市通过三级中医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的上下联动,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自2014年起,由我委统一部署,苏州市中医医院与姑苏区签订协议,每次选派22名高年资主治中医师,驻点对口帮扶姑苏区1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半年,另有多名副主任中医师以上职称人员长期驻点重点帮扶,通过开展中医药诊疗服务、带教、免费接受进修、开展双向转诊等方式,提升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服务能力。张家港、常熟、昆山等地中医医院,充分利用三级中医医院的优势,积极与基层医疗机构构建医联体、组建医疗集团,通过派驻管理人员、临床专家到基层医疗机构,帮助成员单位开展新技术、新项目,协助基层医疗机构加强学专科建设、创建等级医院,免费接受成员单位派出的业务骨干进修学习,建立双向转诊绿色通道和急诊急救联动机制等方式,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其中,张家港市、昆山市中医医院依托信息平台,实现了与成员单位的检验、心电、影像等检查结果的互认;常熟市在联合体内开展了城乡一对一中医师带徒工作,通过在中医院跟师及指导老师下乡带教相结合的方式,强化基层中医药人才的培养,促进服务能力的提升。
  三、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
  全市依托适宜技术培训基地,大力开展适宜技术培训,对全市基层医疗机构实行全覆盖培训。2013年,我市建立了8个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基地,成立了中医药适宜技术专家指导组,指导全市中医药适宜技术研究、筛选、培训工作。2014年,我市组织专家,遴选了16种简便、安全、常用的中医适宜技术重点推广。2017年起,我市将进一步加强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基地建设,完善远程网络培训视屏系统,建立适宜技术推广责任制,在每个基地和基层医疗机构指定适宜技术推广人员,负责辖区内和本机构内适宜技术推广工作,重点推广10类30项中医适宜技术。
  四、开展中药饮片代煎配送
  为解决一些基层医疗机构由于用房面积小、中药药剂人员少,按要求配置中药房、开展中药饮片服务存在的困难,我市于2013年底以姑苏区作为试点,开展中药饮片集中配送工作。由区卫生行政部门通过招标,遴选具备一定的经营规模,通过GMP认证的中药饮片生产经营企业,建立中药饮片配方、代煎和配送合作关系,对辖区基层医疗机构中药饮片实行统一配送。我市依托市卫生信息平台,开发软件,实现姑苏区基层医疗机构与配送公司的信息互通。
  2014年一季度,在中药饮片集中配送实施初期,姑苏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通过“虚拟中药房”共代配中药饮片732剂,代煎868剂;经过1年的努力和推广,2015年一季度,共代配中药饮片10928剂,代煎4525剂,是2014年一季度的13.9倍和5.2倍。
  五、加强中医药信息化建设
  近年来,我市大力促进“治未病”工作开展,各中医医院都开设了“治未病科”,各基层医疗机构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要求,对65岁以上老人开展体质辨识。一些机构引入信息化系统,开展“四诊合参”,建立数据库,指导居民开展养生保健工作。
  六、保障中药材质量安全
  中药材的质量关系到中医药的服务质量,近期,市中医医院积极探索道地药材管理,要求供货商提供规定产区的道地中药材,并逐步建立药材信息追溯机制;市区一些饮片企业也开展了中药材含量测定,切实保障药品质量和用药安全。
  七、强化基层人才培养
  全市积极积极开展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43人被列为省农村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培养工程对象。我市还开展了基层中医药人员务实进修工作,通过在各地组织一定数量中医药人员到当地中医医院和市中医医院进行中医药专业进修,逐步打造一致掌握中医药服务技能的基层中医药服务骨干队伍。
  感谢你们对我市中医药事业的关心和支持。
                                                        苏州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2017年5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