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委员履职> 政协提案> 十二届五次会议

005.保护农村市镇老街,彰显江南水乡风貌

发布日期:2012-08-09

本文已被浏览过:

字号:

提 案 人:
文史委
提 案 号:
005

案    由:

保护农村市镇老街,彰显江南水乡风貌

提案内容:   苏州的古城、古镇保护工作一直做得不错,这已成为苏州的一道亮点而载誉全国。然而今后我们还能否在这方面挖掘一些新的内容,做得更好一些呢?我们以为是可以的,比如农村的市镇老街。因为在苏州,广阔的江南水乡农村与城市一样,同样也是中国历史最悠久、文化最深厚的地方。从唯亭草鞋山、西山三山岛、昆山绰墩、吴江梅堰龙南村、张家港东山村等众多考古遗址中,人们发现,我们生活着的这片土地,早在五、六千年前就已经形成聚落,是我们的先人在世界上最早人工栽培出了水稻。我们有理由,也有责任,在继古城、古镇保护修缮之后,再将目光投向范围更大的那片江南原野上的农村市镇老街。
  一、农村市镇老街是中国五千年农业文明的见证
  中国历史五千年,除了近百年的工业化时代和最近十多年的信息化时代之外,一直都处于漫长的农业文明时代。农业文明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在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社会背景下广大农村地区形成的集市贸易,“以其所有者,易其所无者”。至唐朝末年,中国农村就出现了无数的村市,又称草市。草市日趋繁荣,吸引越来越多的富商大户来此定居,日久便成为固定街市,集市也就成了一个商业性居民点的地理实体。于是朝廷开始将城郭、草市、乡村作为三级行政区加以区别对待,并实行与乡村不同的政策。
  我们现在所说的“镇”这个行政单位,在五代以前主要是作为军事据点而设置的,入宋之后镇的军事性质基本消失,许多旧镇大都演变成商品经济活动的集散地。于是镇市就成了比草市更高层次的经济中心地。朝廷在镇市设置监镇官,以禁盗贼烟火,并收税收。由此可见草市、镇市是农村商品经济和社会生活发展的产物。南宋时期全国即兴起了大批市、镇,明代市、镇已空前繁荣,直至清代这种盛况还在持续发展。农村市镇所体现出来的最大特点,就是它们都拥有传统的商业老街。换句话说,老街就是农村市、镇最重要的载体和风貌所在。由此而言,作为农村市、镇的老街,就不仅仅只是一群建筑的简单组合,而是千百年来农村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民生等各种人文元素的有机融合。它们是辉煌的中国农业文明的结晶,是几千年农耕文化的见证。
  二、苏州农村市镇老街状况
  根据复旦大学樊树志教授所著《明清江南市镇探微》载:明代苏州府和太仓州有市、镇67个,至清末苏州府和太仓州又新增100余个,共计有市、镇180多个。1983年地市合并,苏州六县(市)有乡镇168个。据此可以这么说,苏州大市范围内的乡镇大多数都是清代以前古老的市和镇。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经过最近这30多年的乡镇工业发展、镇区改造和新农村建设,除了那些已经保护并被开发成旅游景点的那些重点古镇之外,农村其他市镇老街大概都已经消失得差不多了。然而经过我们多年逐一探访、深入调查,发现情况并非如此。在不少地方,市镇老街居然都还存在,老街上往日店铺林立、宅第相邻、车水马龙的历史痕迹依稀可见,小桥流水、人家枕河、粉墙黛瓦的水乡风貌满目皆是,偶尔映入人们眼帘的拱桥廊棚、寺庙牌坊、深宅大院则成为当地的标志性景物,有的还是各级文保单位和控保项目,只是现在大都已成为被人遗忘的角落,环境比较脏乱差些。因为在这30年间,农村镇区建设一般采取了两种方法,一种是推倒老镇区,再建新镇区;另一种则避开老镇区,择地另建新镇区。而凡是采用后一种方法的,其市镇老街便或多或少都会保留,一些古迹也都有迹可寻,只要我们提高思想认识,从现在开始就加强保护工作,那么一切便都还来得及。
  根据实地踏勘,苏州大市范围内,历史风貌保存良好的市镇老街和历史上曾经作过市镇的村落老街有:
  昆山市的巴城、淀山湖、正仪、石浦、金家庄、东方、歇马桥、南港;
  吴江市的平望、八坼、芦墟、莘塔、盛泽、铜罗、溪港、隐渎、南厍、黄家溪、 松陵盛家厍;
  太仓市的直塘、璜泾、浏河、双凤、陆渡、新毛、西郊;
  常熟市的唐市、梅李、徐市、支塘、归家市、王家庄、李村(已列入江苏省历史文化名村)、横塘、何村、沈家市、古里;
  张家港的塘桥;
  吴中区的香山、藏书善人桥、郭巷、蠡墅;
  相城区的陆慕、蠡口、太平、湘城、黄埭;
  高新区的浒关、金市、王岖;
  工业园区的唯亭、车坊;
  虽经开发建设,但历史风貌局部尚存的市镇老街有:
  昆山市的周市、花桥、陆家、蓬朗、天福庵、张浦;
  吴江市的横扇、坛丘、龙泉嘴、陆家港、更楼港、开弦弓、城司、吴溇;
  太仓市的浮桥、牌楼、新塘、陆渡、岳王、九曲、方桥、三家市、鹿河、南郊、归庄、老闸;
  常熟市的何市、吴市、碧溪、冶塘、浒浦、白茆、大义、吕舍、小市、白宕、周泾、苏家尖、珍门、师桥、洞港泾、问村;
  张家港市的鹿苑、后塍、金村;
  吴中区的胥口、戈湾、横泾;
  相城区的北桥、田泾、石桥、陆巷、肖泾;
  高新区的东渚、三洋、杵山、马山。
  以上这些老街有不少已被当地政府列入保护名单,有的已经加以修缮利用,十分令人鼓舞。比如昆山巴城,吴江铜罗,常熟支塘、唐市,太仓浏河,高新区浒关等等。但不可否认,相当多的老街至今无人关心,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有的还被列入了拆迁名单。当前,随着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的深入推进,许多市镇老街随时都面临着消失的厄运,情况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三、保护农村市镇老街重在转变观念
  市镇老街保护后究竟能派什么用处?相信这是相当多的人都会产生的困惑。因为一些老街在保护之后,其旅游的功能未必会很大,如此,我们保护它又有什么意义呢?
我们认为,农村文化遗产保护的首要目的,在于它让我们还能够继续看到我们祖先从前的生活环境,因为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的根脉,是中华文明流传千古的见证。只要它们还存在,那么中华文明古国才能变得实实在在。如果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只能存在于书本和故纸堆里,那么它就不可能震撼人心!
  市镇老街保护之后能够开展旅游自然很好,如果一时不能成为旅游景区,那也并不意味着将来也不适宜开展旅游。即便将来真的不适宜搞旅游,那它们照样也有生存下去的理由。  对于这些农村老街,我们认为其将来的用途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市镇老街能够成为一方的重要地标和典型景观
    改革开放以来,各地超常规的发展建设,使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毋庸讳言,在如今不仅城市出现了千城一面的毛病,就连农村乡镇也同样避免不了同质化的趋势。如果某个乡镇还能继续保留一些过去的老街和市井,那么它就显得与众不同,具有了别一样的魅力,就会让人印象深刻。而能让别人记住自己的家乡,这不正是我们所有乡镇领导们都梦寐以求的事情么?!
  2.市镇老街能够成为该地的文化根脉和精神家园
    每个人都有怀旧的习惯和思乡的情愫,然而思念家乡和怀念故土,人们念想的就是家乡的老街和儿时的旧屋啊!我们当然不可能让旧时的家园一切都不改变,但我们总有理由让生我养我的家乡土地上还能留下一丁点儿往日记忆的痕迹吧,那是故乡的方位和回家的路标啊。如果保存下来,那将来就会成为这一方水土上人们精神文化的家园和寻根祭祖的圣地!
  3.市镇老街能够成为当地文化产业和服务业的热土
    农村经济发展了,就像城市一样,它也同样需要加强文化产业和服务业建设。市镇老街的存在正是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和休闲娱乐服务业的最好基地。将来可以在老街上恢复若干老字号酒楼和店铺,也可以改装出几爿现代化的酒吧、茶室、咖啡屋,或是专供“背包族”和“驴友”们寄宿的农家风情旅店。当辛勤劳累了一天的人们拖着疲惫的身子来到这里休闲娱乐,就像是回到了宁静的港湾,精神和体力都能得到消遣和舒展。对于一些艺术家和文学家而言,在周边高楼大厦映衬下的小镇老街,就像是都市里的村庄,这种由土和洋构成的不同建筑风格和文化氛围所生发出来的视觉感官冲击,会让人产生出另一种审美情趣,这才是真正的古今交相辉映呢。
  4.保护和利用市镇老街,可以为新农村和城乡一体化建设提供多元化的蓝本
  目前苏州市正在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的试验,其主要方法是建造农民新村,这自然是一种不错的选择,但农村的发展建设也应该是多元化的。保留市镇老街,让一部分人依旧生活在原来的环境中,使农村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民间习俗得以延续,从而使乡土文化得到保护和弘扬,这应该也是一种积极的探索,值得提倡和推广。
  保护市镇老街,除了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从城市推向农村之外,同时也是为了在农村实践党中央提出的关于科学发展观的理念。为此特建议:借鉴苏州古城“历史街区保护”和“背街小巷整治”的经验,运用这些年我市各地保护修复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可行办法,将其推广到各县(市)、区所有需要保护的农村市镇老街。由于数量并不算太多,除个别地方外,每个市(县)、区不过一二十处,总的工作量应该不会超过苏州古城区的五个历史街区和一千多条小巷,其保护整治代价不会太高,在“十二五”期间各地应该有能力做好。保护市镇老街不必都要动迁,保留部分土著居民在此生活,这也是一道风景。
  四、我们的呼吁与愿景
  俗话说叶落要归根,但那前提是必须要有根的存在。如果连根都不复存在了,那么那片飘零的树叶落到那里不都一样么?远离故土的游子,千里迢迢回乡,难道就只为了看一眼那已经是面目全非的故土?!
  老街上有我们祖先的足迹,老街里有我们儿时的童年,老街就是我们思乡的源泉!保护农村市镇老街,就是要把根留住,让我们的灵魂,找到回家的路。保护苏州的农村市镇老街,就能让江南水乡的特色更加凸现、风情更加浓郁,使苏州能在世人面前展现出一幅现代工业文明与传统农耕文明共存相融的美妙画卷。

承办单位: 主 办 苏州市规划局
会 办 苏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苏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办理期限: 3个月 答复时间: 2012-4-28 13:05:00
办理类型: A (解决、已经解决)
答复内容:                                    对市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第005号提案的答复
市政协文史委:
    您委提出的“保护农村市镇老街,彰显江南水乡风貌”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苏州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吴文化的发祥地,拥有众多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独特的地方传统风貌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市政府历来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对园林、名胜的保护,到80年代初全面保护古城风貌,和90年代起对周庄、同里等古镇的保护,以及21世纪初对陆巷、明月湾等古村落的保护,已经形成“古城—古镇—古村落”三级历史文化保护体系。
    长期以来,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各县级市(区)政府充分认识到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历史文化价值、科学价值和经济价值,高度重视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通过调查摸底、积极申报、健全机构、建章立制、编制规划、强化管理、筹措资金、修缮利用等手段,科学系统地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进行保护,全市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得到有效地保护,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目前全市拥有2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苏州、常熟),10个
    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甪周庄、同里、直、木渎、沙溪、千灯、锦溪、沙家浜、东山、凤凰),2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明月湾、陆巷),4个江苏省历史文化名镇(西山、光福、震泽、汾湖)。还有苏州市级历史文化名镇4个(浏河、梅里、古里、尚湖),市级历史文化街区2个(常熟南门坛上、沙溪的直塘),市级历史文化名村3个(古里的李市、平望的溪港和盛泽的龙泉嘴)和市级控制保护古村落12甪个(杨湾、三山岛、东村、堂里、
    里、东西蔡、徐湾、植里、后埠、恬庄、金村、南厍)。目前上述已列入各级保护名录的古城、古镇、古村落都已完成了保护规划的编制和修订工作,这些保护规划中明确了对街巷和传统建筑的保护内容和保护措施,各地按照保护规划,积极筹措资金开展保护修复工程。对尚未公布为古镇、古村落的其他镇村,市文保部门通过第三次文物普查,全面掌握了文物古迹遗存的基本情况。其中一批文化价值较高的古建筑、老街已被公布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控制保护古建筑。政协委员们在提案中提到的108个镇村中,就有国保单位2处,省保单位13处,市保单位91处,控保建筑168处,及普查新发现文物点360处。近年来,市镇老街所在地政府积极开展老街巷保护的规划编制工作,实施老街修复工程,如昆山巴城计划用三年时间对正仪老街进行保护性修复,对街区内保存着较完整的传统街巷和历史建筑予以保护;今年1月18日,苏州工业园区斜塘老街改造工程正式开工,计划通过改造来传承
    和保护斜塘老街的历史文化遗迹,实现文化产业和经济发展的促进融合。吴江铜罗、太仓浏河、常熟唐市等也正在开展老街修复工程。相城区陆慕、太平、黄埭、吴中区蠡墅、张家港金村、塘桥等,近期也在准备对老街进行相应的维修整治。我市在古镇、古村、老街的保护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
    成绩,但我市市镇老街面广量大,在提案中提到的108个镇村中,尚有部分历史风貌保存良好的市镇老街和历史风貌局部尚存的市镇老街,由于在认识、资金、政策等多方面的原因,保护工作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下一步,我市市镇老街保护工作将按照市委、市政府建设“三区三城”的目标要求,坚持科学规划与依法推进相结合、历史传承与现代文明相结合、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保护第一与合理利用相结合的原则,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
    举措,加大力度,深入推进,实现科学保护。重点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认真梳理、分类指导,努力实现市镇老街应保尽保。按照提案中提到的108个镇村,各县级市政府和市镇老街所在地镇政府将在近几年来掌握情况的基础上,对辖区内市镇老街的现状进行进一步梳理,详细调查市镇老街历史遗存范围、传统街巷格局、地域建筑风貌、历史建筑数量和规模等内容,及时进行登记造册,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严格的保护,努力实现市镇老街应保尽保。
    对历史风貌保存良好的市镇老街,并符合《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条例》、《苏州市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办法》、《苏州市古村落保护办法》中申报条件的古镇、古村,积极申报相应的称号。对不符合规定申报条件的其他市镇老街,但经调查尚存局部
    历史风貌的市镇老街,在保护好其历史风貌的基础上,重点加强国保单位、省保单位、市保单位、控保建筑、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文物点的保护,彰显江南传统水乡风貌。对积淀着丰富历史内涵和别有情趣、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传统技艺、民间风俗的镇村,重点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
    救保护,传承和延续历史文化记忆,激发镇村的生机活力,如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舟山村的保护。
    二、提高认识、强化责任,充分发挥政府在保护中的作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条例》第五条第二款明确“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和监督管理工作”。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古镇古村保护工作,充分认识古镇古村的历史文化价值、科学价值和经济价值,充分认识到切实保护好这些历史文化遗产,是传承吴文化、增强凝聚力的重要文化基础,也是建设先进文化,深入贯彻落实科学
    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我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要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切实增强市镇老街保护的紧迫感、使命感,将市镇老街保护工作作为日常工作的重要内容,科学编制保护规划、完善相关规定、制定实施措施、加强管理,确保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落到实处。我局将继续会同文物等相关部门,加强指导和督查,积极对现存的市镇老街进行梳理,积极做好规划编制的指导工作,做好各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申报工作,会同相关部门启动市级历史文化名镇(街区、村)的评审活动。
    三、科学规划、筹措资金,加快市镇老街修复工作。各地要根据调查摸底的情况,认真做好市镇老街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并及时调整镇总体规划,将保护规划的内容纳入镇总体规划中。我局将积极做好规划编制的指导工作,并及时将规划成果上报审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条例》第四条第二款明确“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安排保护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各县级市要设立保护专项资金,纳入本级财政预算,保障重点文化遗产经费投入。各地要将市镇老街修复工程纳入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重点工程盘子,建立切实可行的投融资体制和机制,多渠道筹措保护修复资金,实现资金投入的综合平衡和动态平衡。市镇老街所在地镇人民政府应当按照保护规划,对市镇老街进行维护
    和整治,改善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和居住环境,对确定保护的濒危建筑物、构筑物,应当及时组织抢修和整治,要落实专业的维修队伍,提高修缮的水平。您委提出的108个历史老街保护工作,我局已进行了研究,拟在近期发文要求各地对所辖区域内的历史老街进行调查摸底和梳理,并要求各地及时开展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切实保护好历史老街,防止破坏历史老街情况的发生。由于财政体制的原因,市规划局和县级市规划部门在工作上只有指导关系,所以希望市政协文史委向各县级市政府大力呼吁保护历史老街,我局切实做好保护规划编制的技术指导工作。
    感谢市政协文史委对我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关心、指导,我局将和市相关部门密切配合,进一步挖掘和保护我市历史文化遗存,使江南水乡的特色更加凸现,风情更加浓郁,使苏州展现出一幅现代工业文明与传统农耕文明共存相融的美妙画卷。
                                                                       苏州市规划局
                                                                       二O一二年四月二十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