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委员履职> 政协提案> 十二届三次会议

003.关于促进我市旅游产业全面发展的若干建议

发布日期:2012-02-08

本文已被浏览过:

字号:

提 案 人:
民建
提 案 号:
003

案 由:

关于促进我市旅游产业全面发展的若干建议
提案内容:    最近,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其中最重要的是将旅游产业地位提高到“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高度。与此相适应的是,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苏州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和服务业龙头产业的地位得到了全面确定。2008年,苏州的旅游业发展保持着良好的运行态势。全市接待旅游入境人数达到219万人次,接待国内游客528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734.55亿元,分别是2000年的3.06倍、3.53倍和5.18倍,旅游总体绩效位居全省第一、全国大中城市第七位。苏州市旅游业总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占服务业附加值15%以上。由此也奠定了苏州在全国创建优秀旅游城市、推动城乡联动发展、区域共同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方面,发挥先导作用的地位。
  尽管苏州旅游业迅猛发展,已成为了苏州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服务业的龙头产业,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相对于其他城市,尤其是来自杭州、上海等重要旅游地,以及无锡、嘉兴等新兴旅游地崛起的冲击,苏州作为一个旅游城市的影响力与数十年前深入人心的形象对比,优势地位正在减弱。目前我市旅游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在拥有丰富旅游资源的同时,缺乏有效的经营管理体制。
  2.苏州具有响当当的旅游客体,却没有夺人眼球的旅游形象营销。
  3.具备绝佳的旅游生态环境,开发策划却仍停留在简单回归自然的初级阶段。
  4.丰富的旅游产品,文化底蕴深厚,然而产品组合不完善,新产品开发缺乏针对性。
  为促进我市旅游产业整体全面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1.通过改革旅游产业经营管理体制,整合旅游资源,从机制上保障旅游业的发展。
    积极引入市场机制,改革旅游产业的经营管理体制。旅游产业客观上要求景区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资源开发权与保护权统一。地方政府部门是旅游资源所有权的代表,经营权理应归经营企业所有。从管理的角度,调整组织机构,让旅游资源所有者统一旅游区的管理,以避免多头管理、体制不清。建议成立通管全市的“旅游管理委员会”,以打破目前条块割据的旅游诸侯经济,统一整合旅游资源,保障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树立浓烈地方特色的旅游品牌,整合营销资源,联动开展旅游区域的整体营销宣传。
    设计出独特鲜明、地方特色浓烈、具有感召力的苏州旅游品牌,树立形象,需要对苏州现有的旅游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建立起旅游区域的主打品牌,贯穿旅游区内孤立、分散的景点,对各地区的旅游要素进行系统化重组,实现资源有效配置,提高区域旅游资源的利用率,增强旅游区域整体竞争力,叫响“天堂苏州,东方水城”这个宣传口号。建立“苏州旅游经济圈”,提升圈内旅游产业的资源功能,加强各单元资源之间的协作,实现旅游区域资源整合,将多样化的并经过合理有效整合的苏州区域旅游品牌,在外省甚至境外广泛宣传,整体营销。
    3.从强调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好旅游地居民日常生活的角度,注重对旅游环境的建设。
  旅游生态环境的建设是开展生态旅游的前提,通过对旅游区域整体的策划,完善旅游环境的规划与建设,有效保护原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掘和科学利用,规范旅游者的观赏与保护性旅游行为。并通过立法对参与旅游区开发的建设者和旅游区的管理者,随时可能出现的越轨行为,处以重罚严惩。对旅游者而言,也需通过法律法规来对其的旅游行为加以约束,使旅游者在生态旅游的过程中,享受到健康、生动、具体的生态教育。良好的旅游生态势必催生出丰富的生态旅游产品, 富裕一方百姓。
    4.调整传统产品的结构,通过转型,提高苏州旅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实施旅游精品工程。
    调整传统旅游产品的结构,通过增加可参与性旅游的内容,来全面推进类似苏州古典园林的传统旅游产品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开发苏州原汁原味的水乡旅游产品、大力开拓太湖度假旅游和会议会展旅游等,来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利用合理的产品结构,留住游客,延长游客在苏州观光的时日。同时,加大实施旅游精品工程力度,提高本地旅游产品的经济效益。
    5.按游客消费心理需求,在巩固传统观光旅游产品优势的同时,开发适合市场需求的新品。
  根据不同消费层次游客消费的心理需求,创新设计不同的商务游、观光游、休闲游、自然山水度假游、古镇(街)度假游、自驾游、进香拜佛游、现代工业游等旅游产品。深度挖掘苏州环太湖休闲度假产品,将苏州旅游产业从观光旅游,向度假旅游为主体的复合式旅游模式推进。
    6.改善旅游市场产品营销策略,加强产品开发的针对性,丰富营销手段。
  旅游产品开发的针对性,要瞄准苏州周围城市旅游主体的游览倾向,可以侧重加强对商务旅游等产品的开发。对旅游客体的深度开发,侧重在对具备苏州二千五百多年文化积淀的文化性旅游产品上,旅游区要能给游客带来亲身体验的乐趣。从古典与现代文明相承载的角度,展开对旅游产品的针对性开发。精心构建生态休闲旅游及新型的体育旅游产品,营造符合时代潮流的旅游产品类型。
    7.发挥本地旅行社对旅游产品的主推手作用,降低运作成本,杜绝“黑导”现象,净化旅游环境。
    要让本地旅行社积极参与本市一些重大的旅游活动及宣传项目,可以采用活动与宣传的打包运作等方式,对承办或参与的旅行社,依靠业务风险和激励鞭策机制,来促进和保障活动的成功开展。统一规划,整合各主要旅游景点的营销策略,让本地旅行社承担起衔接外地游客和本地旅游资源完美结合的桥梁作用。要从严整治“黑导”现象,净化旅游产品环境。从现状来看,必须采用综合整治手段,彻底铲除误导、瞎导的“黑导”现象,维护好苏州旅游产品的国际品牌形象,保障全面推进苏州旅游产业的更好、更快地发展。


承办单位: 主 办 苏州市旅游局
会 办
办理期限: 3个月 答复时间: 2010-5-25 9:49:00
办理类型: A (解决、已经解决)
答复内容:
                关于市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第003号提案的答复
民建苏州市委员会:
    你们提出的关于促进我市旅游产业全面发展的若干建议的提案收悉,经认真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近几年苏州旅游业发展概述首先,十分感谢市民建苏州市委员会各位委员多年来对全市旅游工作的悉心指导和关心支持。近几年,全市旅游业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在社会各界人士的关心支持下,有了快速的发展。旅游增长速度保持在20%左右,各项指标多年保持全省第一,在全国大中旅游城市排名分别由2002年第8、第10、第9位提升到第5、第7、第7位。与此同时,我们深入调查研究,从政策措施到实际操作,在探索中逐步勾勒苏州旅游发展蓝图。“十五”至“十一五”,正是全国旅游业全面振兴时期,也是苏州旅游的转型时期,我们在省内率先提出“城市即旅游、旅游即城市”的发展理念,在“三古一湖”的基础上,实施了“天堂苏州、东方水城”城市旅游品牌战略。2004年,确定了全市旅游“四沿”发展格局,确立了苏州旅游在空间布局的定位。2005年,梳理和制定了《苏州市旅游赶超战略》和“十一五”旅游发展规划。2006年,根据市委市政府“四大行动计划”部署,启动实施了旅游业“五大工程”。2007、2008年,更加注重旅游项目向产品的升级转化,将旅游项目建设纳入市政府考核体系,倡导项目建设的规划、建设、营销、管理一体化流程,一大批新产品、新线路成功推向市场。在这几年的发展中,全市旅游业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主动性不断增强,重点工作有了新的突破,整体水平有了新的提高。但我们也认识到,苏州旅游与国际国内优秀旅游城市相比,在产品体系建设、旅游企业竞争力、城市旅游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等方面还存在着诸多不足,这些问题正与各位委员在提案中所提出的不谋而合。鉴于此,我们总结经验,分析新形势下旅游业开发环境与要求,在市委市政府的全力支持下,于2009年中启动实施《旅游业全面提升计划》,强化“城市即旅游、旅游即城市”理念。2010年初,结合建设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融合的文化旅游城市、建成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的目标,我局向市政府提出了《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全力打造文化旅游城市实施意见》,从行业内部发展到外部环境构造,全方位阐述了打造文化旅游城市的二十条实施意见,力求通过古城、新城和太湖三大旅游品牌的多层次结构产品的打造,来实现苏州文化与旅游的交融共进。
    二、提案相关问题答复与下一步发展计划
  (一)关于旅游管理机制问题。早在1995年,市政府就成立了旅游委员会,现由市委常委、副市长周伟强担任主任,成员包括旅游、发改、财政、规划等在内的23个部门及各市区政府(管委会)分管领导,统筹全市旅游发展中的综合协调和宏观管理。当前,全市旅游业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新的产业增长点逐渐形成,出现了产业高度化发展、融合化发展、专业化发展的新趋势。而目前一些地区的旅游资源产品还不能得到有效整合与发展,大景区内部众多景点的产权和经营权分属于不同单位(部门),这些都制约着旅游产业的发展。因此,我局在《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全力打造文化旅游城市实施意见》中,提出在旅委框架下成立由发改委、农委、公安局、财政局、住建局、规划局、交通局、国土局、旅游局、园林局组成的旅游开发工作小组,负责协调重大旅游项目所涉及的相关事项,推进旅游集聚区和各级旅游度假区建设工作。探索旅游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理顺和强化旅游部门统筹协调能力;探索旅游开发区与行政区合一的运行机制;试点“大景区化”管理机制,探索旅游资源和景区条块结合的管理办法,实行旅游资源属地化管理和企业化开发经营,形成旅游资源所有权、行业管理权、经营管理权合理分立。同时,我们提出旅游集聚区概念(古城、环太湖、中部和沿江),在一定地域空间范围内整合资源、完善平台、加强产业的关联配套。并建议在集聚区内,成立市级旅游度假区,进一步细化资源整合管理,通过我们提出的十条具体政策意见,提升地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关于旅游品牌和产品培育问题。目前,苏州旅游产品仅仅依靠简单的园林古镇等观光类旅游产品已不能满足市场需要,必须有多种类型的旅游新项目、新产品满足变化的市场需求,旅游产品转型升级的时代悄然而至。因此,我们在“城市即旅游、旅游即城市”理念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旅游产品要从以观光为主的单一性结构向以观光为基础、休闲度假为重点、各类特色产品为补充的多元化旅游产品体系。接下来,苏州旅游产品的开发将重点围绕古城文化深度游、新城浪漫时尚游和太湖生态休闲游三大旅游品牌的建设进行重点培育。苏州古城,是苏州旅游与吴文化的核心。我们将完善《苏州古城旅游规划》,在优化园林产品的基础上,走出园林,延伸至周边的历史街区,打造充满浓郁苏州文化和风情的旅游片区,再将旅游片区和串联片区的旅游特色街形成合力,推动整个古城旅游发展。同时做足水文章,围绕古城内外河系,开发水上旅游产品系列。力推古城文化深度游品牌,带动餐饮业、商业、娱乐业、各类文化产业、传统工艺产业等协调发展。平江区以培育平江旅游新业态为切入点,以拙政园历史街区、平江历史街区、观前传统风貌片区为核心,打造平江文化旅游示范区。金阊区以石路商圈、山塘历史街区、虎丘综合整治工程为重点,进行综合改造和配套建设。并通过桃花坞街区的利用改造,将古城内外链接起来。沧浪区以盘门景区、苏纶厂改造、泰华区域整治为重点,加速建设南门旅游商贸圈。提升区域影响力,结合环古城河特色旅游产品开发,串联古城旅游资源,最终连线成面,形成古城旅游集聚区。园区新城,是苏州现代文明的最佳体验地。我们将以创建国家商务旅游示范区为抓手,打造新城浪漫时尚游。把园区定位在“新苏州、洋苏州”的基调上,重点围绕“四区、两带、一环线”的整体空间结构,加快环金鸡湖中央商务区、阳澄湖生态旅游度假区、独墅湖科教创新区“三大板块”的建设,创建首批国家商务旅游示范区。制定环金鸡湖地区旅游总体规划,开发金鸡湖水上旅游和李公堤夜间特色旅游产品,通过塑造新城浪漫时尚游的旅游品牌,在发展酒店业等传统旅游业的同时,延伸发展会展业、娱乐业、高端商业、现代文化产业,进一步提升人气、扩大影响。环太湖地区,积淀着吴文化的瑰宝。我们将通过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互动,以环太湖最典型的地方文化为主题脉络,对资源进行主题化、特色化的有机整合,着力发展浸盈着吴文化的生态休闲旅游。完成《环太湖旅游发展概念规划》,在环太湖地区以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为核心,以高新区、吴江市环太湖地区为重点进行发展。重点培育湿地公园、乡村游等生态类产品;温泉、健身疗养中心、高尔夫、游艇等休闲度假类产品;古村落、刺绣等文化类产品;水上运动、自行车等运动类产品;文化论坛等会议与休闲度假相结合的综合类产品,带动高端农业、会议和奖励旅游业、体育运动产业、民俗和文化产业、游船游艇业、保健养生业、乡村旅游业、度假产业等全面发展,围绕生态、休闲和文化主题,形成环太湖旅游集聚区。
  (三)关于旅游整体形象构造与品牌营销问题。我们紧紧围绕“天堂苏州、东方水城”城市旅游品牌,坚持国际、国内并重,“冷热结合、远近互动”营销策略,构建形式多样、层次分明的旅游营销体系。一方面有效整合苏州各地区旅游宣传资源,强化苏州整体形象宣传。突出“苏州”整体,12个市、区整体同步在中央电视台1、2、4套、上海东方电视台黄金时段、以及中国旅游报、新华日报和苏州日报等国内媒体上宣传城市形象。推进区域联合营销,巩固长三角合作区域关系,召开了沪苏浙旅游市场联席会,加入了中国古城旅游合作联盟;启动“北京看奥运、苏州品水韵”、“世博在上海、旅游到苏州”旅游大篷车促销计划,与各县市和旅游企业一起赴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进行推介促销。有选择地整体参与境内外著名节庆活动和观众流量大的国际性博览会、展销会,与境内外非旅游机构、媒体和旅行商签约合作。加入国内外知名旅游网、友好城市网站,建立了全省首家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和12301旅游公共呼叫平台,24小时提供咨询、培训、集散、投诉和应急服务。另一方面建立以市场细分为基础的专业化营销体系,与旅行社等企业合作,分时段、分对象、分产品组织宣传促销,做到贴近市场、贴近企业、贴近游客。针对像提案中所述的自驾游、商务游、古镇游、山水游等不同类型产品和市场主体,分类组织游线,分类在网络、平面、立体媒体上充分宣传营销。同时,充分发挥旅游节庆活动作用,坚持国际化、市场化和市民化,以苏州国际旅游节和寒山寺听钟声活动为龙头,使旅游节庆成为旅游市场营销的重要手段。
  (四)关于社会环境与旅游目的地打造问题。我们认为,苏州旅游要更高的平台上实现新的跨越,早日建成文化旅游城市的目标,需要全社会共同树立“城市即旅游、旅游即城市”的发展理念,通过理念强化意识,用意识转变思维,以思维营造氛围,形成“大旅游”共识。把旅游经济放在招商引资、制造业以及科技创新的同等位置,投入更多的财力、物力和精力,从全局和战略高度,真正把旅游作为支柱产业加以培育和扶持。下一步,我们要加速城市旅游化改造,科学规划、舍得投入,把城市作为最大最美的景区来打造。加大舆论宣传的支撑,让广大市民充分认识发展旅游不仅是政府的事情,更是市民生活切身相关。当城市的景区化打造成功了,那么当地的自然环境和居民生活条件自然就会得到本质上的提升。为此,《旅游业全面提升计划》的深化落实就是最好的落脚点。提升计划通过实施优化旅游产品体系、完善城市基础设施、营造城市旅游氛围、强化旅游营销、推进市场主体、加强人才队伍培养和旅游聚集区建设七大战略、70项内容,全面有效的加速苏州旅游业转型升级步伐。同时,市政府确定了2009-2010年的31项工作任务,实行目标考核,明确责任部门、具体内容和时间节点,定期考核,推出简报,把握进度、注重质量、交流经验、确保全面提升计划的顺利实施。 
  (五)关于市场环境与行业管理问题。构建良好的旅游市场环境是推动旅游业全面发展的基础保障。一方面通过严格执法来规范旅游市场。重新制订了《苏州旅游条例》,加强旅游市场综合治理,充分发挥联合执法优势,重点旅游景区、“黄金周”市场监管和“零负团费”治理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建立24小时的110旅游维权网络,成立苏州市旅游执法大队,全面净化旅游市场。构建旅游诚信体系,通过诚信旅行社、诚信旅游网建设,引导游客消费,督促市场良性竞争。坚持标准化引领,不断延伸管理和服务领域,在省内率先制定了社会饭店、餐饮、车船、乡村区(点)的服务标准,通过服务达标、等级评定等形式,引导企业参与标准化工作。制定了2009-2010年全市旅游环境综合管理实施方案,旅游、公安、工商等九部门联合治理,共同创造和谐旅游环境,大力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另一方面,通过培训来引导提升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我局以推动全市导游素质提高和长效管理为主题,评选出具有榜样作用的金牌和银牌导游,开展以“讲道德、比技能、赛服务”为主题的导游讲解员大赛,评选出的品牌导游员将享受导游人才特殊津贴。定期开展知识技能、服务技巧交流培训,组织旅游从业人员服饰大赛、厨艺大赛、技能大赛,正面引导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素质,改善旅游市场环境。
    再次感谢民建苏州市委员会长年来对苏州旅游的关心和支持,让我们一起努力,共同为苏州旅游业的全面发展而奋斗!
                                                       苏州市旅游局
                                                    二○一○年五月二十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