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雷
缂丝,起源于汉魏之间,始于唐,宋代为鼎盛时期,到了明清,著称于世。从传世实物来看,1914年,英国人斯坦因在新疆古楼兰遗址中,发现有汉代的“中国希腊混合风格毛织片花纹”的残片,可称谓缂毛。此后,新疆唐代墓出土了俑身上0.9厘米的缂丝带。英国大英博物馆也保存了不少我国出土的唐代缂丝残片。由此可以确认,中国在唐代已有了缂丝。
宋代缂丝最负盛名,无论包首,还是缂丝艺术品已达到相当水平。靖康以后迁都临安(现杭州),很多名工巧匠也被带到了南方,江南缂丝就在这个时期得到发展。到了明清时期,苏州陆慕可称为缂丝的发祥地。位于苏州陆慕(今相城元和镇)西的张花村,旧时称“缂丝村”,家家有织机、人人善缂丝。当地农家,祖孙世代以种田和缂丝为生,技艺日趋成熟。村中名家辈出,供职于宫廷和苏州织造府的不乏其人。元和地区自宋代沈子蕃起,明代有朱良栋,到清代有王金定、王新亭、王锦亭,是名副其实的“王氏緙丝世家”,近代又涌现出沈金水、王茂仙、张玉明、徐祥山等高手。缂丝传人世代相传。当时,民间缂丝作坊相当发达。缂丝产品还传到一衣带水的日本,被奈良人称之为“明缀”,可见元和缂丝早已闻名天下。
缂丝织造工具十分简单,是一台古老的木机,几十个装有各种彩色丝线的竹形小梭子和一把竹制的拨子。以生丝为经、熟丝为纬。在织造时,艺人坐在木机前,按预先设计勾绘在经面上的图案,然后依照纹样的色彩配色,用不同的小梭子来回穿梭,再用拨子把纬线排紧,按图稿所示分段与经线交织,形成“通经断纬”的独特技艺。每织一幅作品往往需要变换数以万计的梭子,其花时之长,功夫之深,织造之精,可想而知。由于织造的作品在织物的图案与素地接合处,微显高低,呈现一丝裂痕,犹如镂刻而成,因而又称“刻丝”。作品古朴典雅、艳中具秀、正反如一,与双面绣有异曲同工之妙。是任何织物方法所不能比拟的,堪称“织中之圣”。苏州缂丝织造技艺2006年5月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中国蚕桑丝织技艺的重要组成部分,2009年9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第四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苏州历来是文人荟萃之地,又是传统工艺美术的主要基地。千百年来,姑苏艺苑百花竞艳,能工巧匠辈出。一批献身于缂丝艺术的艺人,得苏州工艺都市之灵气,辛勤耕耘一辈子,为弘扬祖国的优秀民族传统文化作出了贡献。
早在宋代,南宋的缂丝名工巧匠。他们的作品多以宫廷院画为范本,缂丝技艺十分精巧,对以后缂丝技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明代张应文在《清秘藏》中评价说:“宋人缂丝不论山水、人物、花鸟每痕剜断,所以生意浑成,不为机经掣制。”出自元和地区的沈子蕃缂织的《梅鹊图轴》,整幅作品缂织精工细密、画面色泽和谐、清丽典雅、古朴意趣;另一幅作品《清碧山水图轴》,采取缂丝技艺的“勾缂”、“平缂”和“长短戗”、“子母经”等多种技法,景色和谐,清新秀丽,使景物阴阳远近、层次分明,作品具有工丽巧绝,自成风韵的独特艺术风格。这两幅传世缂丝名作都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明代,苏州缂丝已经有了相当规模,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当时,苏州陆慕镇已有一批艺人从事缂丝织造。名工朱良栋缂织的《瑶池献寿图》,缂织技法多样,人物形象生动,色泽古朴典雅。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明代缂丝还被用于制作皇帝的龙袍。其代表作品有北京定陵出土的万历皇帝龙袍。
到了清代,元和地区的“王氏缂丝世家”的前三代都是宫廷的缂丝匠师,第一代为王金定,擅长缂织宫廷龙袍《补子》,轮廓清晰,尤为冠绝。第二代传人王新亭曾为慈禧太后缂织《八仙庆寿袍》,缂面细腻、用色和谐,色泽丰富、金壁辉煌,受到宫廷贵人的好评。第三代传人王锦亭缂织的缂丝精品《麻姑献寿图》,缂织精细,功力深厚,显示了艺人的高超技艺。曾获得1915年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缂丝又为国际市场所注目,被称为 “东方艺术之瑰宝 ”。到解放前夕,由于社会动荡,百业凋零,苏州緙丝几乎到了濒于失传的境地。
新中国成立后,苏州缂丝重见天日。 1954年,缂丝老艺人沈金水和王茂仙(缂丝世家第四代传人)先后缂织的金地《牡丹》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牡丹双鸽》和《博古图》、《双鹅》中堂,现藏于南京博物馆。他们的作品给人以富丽华贵之感,行家叹为观止,被誉为“缂丝之冠”。
王茂仙之子王嘉良(缂丝世家第五代传人),从小受家庭艺术熏陶,9岁随父亲学习缂丝技艺。1979年进吴县缂丝总厂至1995年退休,在这16年中,他在前辈老艺人陈阿多、徐祥山的精心传授下,缂丝技艺突飞猛进,先后缂织的代表作品有《三星图》、《猛虎图》、《莲塘乳鸭图》、《三异寿桃图》、《蝶穿牡丹》和《耶稣像》、《如来佛祖》等等,多次在国内外展出,并荣获全国和省、市博览会和艺术节金、银、铜奖。其中缂织的仿宋缂丝《莲塘乳鸭图》,别开生面。画面上,碧波荡漾,芦苇青青,红果白鹭,绿萍翠鸟,子母鸭双双在塘中嬉水漫游,水中白莲吐艳,浮萍点点,间以蜻蜓、草虫。整幅画面构图严谨,色泽和谐,生动活泼,富有装饰美。在缂丝技法上除了运用“环缂”、“平戗”、“木梳戗”等外,创造了“披梭”和“笃门闩”运戗法,使画面色彩浓淡自如,给人以美的享受。2002年8月9日,中央电视台一套《夕阳红》节目播放了王嘉良缂丝世家的专题片。后王嘉良又在苏州寒山寺附近枫桥铁岭关风景区建立“王嘉良缂丝世家工作室”,传承缂丝技艺,为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遗产作出了贡献。
2004年7月,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在苏州举行,大会吉祥物——圆圆,取材于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代表作品《一团和气》。王嘉良闻讯而动,与长媳合作,每天工作16小时,用25天时间赶制了一幅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缂丝艺术品《圆圆》赠送大会,以此贺礼,受到大会组委会的赞扬和好评。
2006年,著名缂丝传人王嘉良,为北京故宫博物院成功复制了《仿清缂丝龙袍》,这件龙袍的图案以云、龙、火焰为主,他采用高密度单丝、运用多种缂丝技法,整整花了半年多时间精心仿制而成,整件龙袍勾样正确、缂织精工,色泽和谐,成品细腻,与那件风化了的龙袍一模一样,“天衣无缝”。专家叹为观止,盛赞王嘉良的缂丝技艺之精湛。该作品荣获第三届中国民间工艺博览会及第十三届艺术博览会金奖。
2012年,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嘉良之子王建江(缂丝世家第六代传人)受首都博物馆的委托,耗时2年零3个月,用掉5万米缂丝金线,经缂丝织造的结、掼、勾、戗、绕、盘梭、子母经、削梭、木梳戗、凤尾戗等十八种技法。“复活”了清代乾隆《缂金十二章龙袍》,复制的作品在技法、色彩等方面均如原作,光泽柔和,古朴浑厚,受到了中国社科院丝织专家们的高度评价,一致认为妙不可言,达到了真假难分,以假乱真的艺术境地,为苏州缂丝技艺赢得了荣誉。
古往今来,经历代能工巧匠的辛勤耕耘,苏州缂丝艺术通过发掘、抢救、传承,使固有的艺术特色及风格得以传承和发展,使现代的苏州缂丝开拓了更广阔的艺术领域,对发展苏州缂丝艺术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如今,古艺缂丝成了“国宝”,愿这枝古老的艺术之花与时俱进,开创未来,为苏州文化经济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作者系苏州市吴文化研究会原常务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