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吴文化研究

【吴文化研究】孙武苦练“射” “御”

发布日期:2016-11-16

本文已被浏览过:

字号:

诸家瑜

孙武从小天资聪明,记忆力非常强,四五岁时就能断文识字,而且过目不忘。八岁那年,他在都城临淄进了“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正式接受教育。

入学那天,父亲田凭(后改为孙凭)亲自送儿子去上学。在“庠序”前,早有几个贵族子弟在家长陪同下先到了,先生——田凭的一个远房叔父正在门口与学生的家长互相作揖。

“叔父,我把武儿交给您了。”田凭走上前,向先生作揖。

“叔公好!”小武儿也很有礼貌地向先生深深地鞠了一躬。

小武儿和他的同学们提着各自的读书用具,鱼贯而入。

教室很宽敞,除了东墙处摆着几个用粗树枝制成的供书写用的“几”之外,就一无所有了。

春秋时期,椅子还没有发明。因此,上至君主大臣,下至黎民百姓,所有的人都是席地而坐的。学生们在先生的安排下,面朝东分别坐在指定的“位子”上。先生给每个学生发了一个“几”,之后就坐在学生的对面开始讲课了。

古代的“庠序”,主修课程是“五教”、“六学”。“五教”,指的就是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种伦理道德的教育;“六学”,指的就是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基本科目的学习。小武儿在学习主修课程时十分用功,进“庠序”不久就在同学中脱颖而出。

有一次,先生教读一篇文章,内容是“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之后发给每个学生一枚简牍,要求都能背诵下来。布置完功课,他离开了教室。

先生走了,教室里的学生们都自觉地拿着简牍埋头苦读起来,唯独小武儿默读了几遍后,就站起身来独自跑到外面玩去了。

“武儿,快回来——”同学们都担心他被先生发现。

果然不出所料,先生发现了他,呵斥道:“回去!”

小武儿一看先生一脸严肃,知道自己闯祸了,赶紧钻进教室里,坐回原地,心里忐忑不定。

“贪玩!”先生咕囔着走进教室,坐定后板着脸说道,“田武,你把刚才学过的课文背一遍,如果背出来,你跑到教室外面去玩的行为就不受罚了。”

小武儿一听,长舒了一口气,随即就把全文背了出来。

“背得好!”先生放弃了对武儿的责罚,转怒为喜。久而久之,他感觉这个孩子有不同常人的天赋,将来必成大器,于是青睐有加,教育也就更加用心了。

在所有的课程中,小武儿最感兴趣的是“六学”中的“射”和“御”。在上“六学”第一节课时,先生给学生讲解了“射”和“御”的基本内容以及学习“射”、“御”的意义,接着说:“‘射’和‘御’,既是战场拼杀的基本技能,也是我们齐国体育竞技活动的主要项目。每年的九月,我们国家都要举办一次全民‘射’、‘御’逐赛,这是国家选将取才的重要形式,也是有志之士展现自我、步入仕途的绝佳良机……”

小武儿听得入了神,且将先生最后的一席话牢牢地记在了心中。

“射”,即射箭;“御”,即驾驶车马。这在古代“乃男子之事也”。诚然,要全面完成这两门必修课,并且熟练掌握要领,不经过刻苦地锤炼,是难以臻至上乘的。

在“庠序”组织的“射”、“御”训练中,小武儿废寝忘食,刻苦练习,投入了比其他同学多出数倍的努力,很快就成了掌握这两项技能的同辈贵族少年中的佼佼者。但是,他并未就此满足,更没有就此止步,依旧是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此时的小武儿,心中朦胧地树立了一个理想,那就是长大后要像他的祖父辈们一样,力大无比,勇武善战,成为一名驰骋疆场的大将军。

小武儿成人后,按周制行冠礼,祖父田书(后改为孙书)给他取了个字,叫“长卿”。“卿”在当时为朝中的大官,与大夫同列。田书时为齐大夫,田凭为齐卿。他们希望这个孩子将来也能像他们一样,在朝中为官,成为国家的栋梁。

二十岁那年,田武离开家乡去蒙山求学。一年后,他带着少年时期的梦想和祖父辈们的殷切冀望走出蒙山,漫游天下历时两年,考察了许多历史古战场。齐景公二十五年初,田武随祖父改姓孙,之后又回到齐国,居住在齐景公封给他祖父作为食采之邑的乐安(今山东滨州市惠民县),他博览群书,系统地研究了历代战争兵法的理论。而立之年时,他在避难之地——吴地的穹窿山茅蓬坞里,写出了名闻古今中外的《兵法》十三篇,成为了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被后人尊称为孙子、孙武子、兵圣、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鼻祖。

 

(作者系苏州市吴文化研究会理事)